本报通讯员 席汉初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下山。”这是南郑区地税局派驻福成镇大营村第一书记蒋宝铭的郑重承诺。这位40出头的地税干部,从县城机关来到巴山深处的大营村,不怕艰辛,情系群众,一心扑在脱贫事业上。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使过去“人心散、班子软、管理乱”的后进村变成了人心稳、班子强、产业兴、面貌变的全镇示范村,蒋宝铭也被区委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抓班子带队伍,让基础组织阵地强起来 大营村是山区典型的贫困村,群众居住分散、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136户493人,建档贫困户40户131人。2015年7月,蒋宝铭来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部分群众思想素质差,在国网大电项目过境该村时,人为设置障碍、漫天要价、堵塞交通,影响施工;村级班子涣散,主要干部各自为阵,相互拆台,没有向心力、战斗力;财务收支不公开,群众意见大;村上没有办公阵地,开会打游击,干部家里轮流“坐庄”。该村被上级党组织列为基层组织后进村,需要进行重点集中整顿。
蒋宝铭临危受命,与镇包联领导和驻村干部一道,首先从班子整顿入手,摸排班子现状,找准病根开“处方”,多次召开支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统一思想,查摆问题,批评教育,大家帮助。同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多次上门与村主要干部促膝谈心,沟通思想,消除分歧,包容支持。
针对党员培训无场所、干部办公无地点、开展活动无阵地的问题,蒋宝铭坚定信心:必须建村部,村部好比一个家,没有家,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就会弱化。他积极争取镇上资金53万元,新建三间两层400多平米的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争取地税局帮扶资金11万元,购置了崭新的办公设施,让党员干部有了“新家”。同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实行党内生活严肃化、事务决策民主化、财务管理透明化,树立了村级班子新形象,凝聚了全村人心,把村党支部建成了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抓硬件惠民生,让贫困村亮起来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蒋宝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沉下身子,扎根基层。为掌握村情民情,他走遍了全村6个村民组的山山卯卯、沟沟湾湾和136户人家,尤其对全村40户贫困户家里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熟记于心。
在走访调查中,群众反映道路不畅、饮水困难等问题,蒋宝铭都与镇村干部共同研究,逐一解决落实。先后争取4.2公里通组水泥路建设项目;改建了景家坡、板房、杨家山3个村民组7公里砂石路;向帮扶单位争取1.8万元资金,修复了年久失修的铁索桥;争取8.2万元资金实施了村部周围及农户亮化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4盏,夜晚繁星点点,灯火通明;争取人饮项目资金解决了景家坡、板房村民组20多户110人的饮水困难;协调1800米水管解决了7户边远贫困吊庄户的饮水安全;从地税局要来文化经费1万元,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庆“三八”、“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活动;近期又争取帮扶单位为6名贫困大学生资助4000元,直到大学毕业。
看到他为群众办成的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实事,村民们由衷佩服和赞叹,称他是为民办事的好书记。
抓产业拔穷根,让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面对该村产业单一,脱贫增收困难的症结,蒋宝铭同包扶干部及村“两委”因地制宜,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茶叶、枳壳、山野菜、特色养殖四大骨干项目。
为了开拓视野,学习借鉴枳壳发展经验,他带上村干部走出大山,前往湖北武汉“取经”,并邀请从家乡走出去的华中农业科技大学教授回乡传授枳壳栽培技术,培训当地贫困农民。争取帮扶资金4万元,发展枳壳450亩,规划三年内枳壳发展面积达到950亩,家家栽上“摇钱树”;发展山野菜150亩,让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同时,为41户贫困户落实了短、平、快项目,有6户贫困户在今年脱贫,计划在2019年全村贫困户整体脱贫摘帽,阔步迈上小康大道。
新闻推荐
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市中心血站党员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过政治生日
2017年12月4日上午,汉中市中心血站丁珂站长带领全体党员前往南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何挺颖纪念馆,为全体党员过一次“政治生日”,宣讲了何挺颖革命先烈参加革命战斗的先进事迹,学习了《党章》总纲中...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