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新闻 留坝新闻 镇巴新闻 略阳新闻 宁强新闻 勉县新闻 西乡新闻 洋县新闻 城固新闻 南郑新闻 佛坪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南郑新闻 > 正文

陕西文化自信汉调桄桄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土生土长于陕南汉中,代表了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因为兼收并蓄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川剧和汉调二黄

来源:陕西日报 2017-07-12 08:16   https://www.yybnet.net/

许新萍(中)正在教年轻一辈学习汉调桄桄的形体动作。

汉调桄桄《韩信拜将》剧照。

许新萍扮演的穆桂英。

现代化的舞台效果给了汉调桄桄新内涵。

本报记者张权伟

如果仅从声音上来辨别,那你一定猜不出“桄桄皇后”许新萍的年龄。今年已经77岁的她,在开口唱起桄桄戏的那一刻,声音变得清脆悦耳、婉转动听。

1桄桄戏并非秦腔

汉调桄桄是汉中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

它产生于宋代,定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民国时期,复兴、改革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南郑县剧团团长张昌文说:“它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多种戏曲的交融史。”

提起“桄桄”,陕南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吃面要吃饼饼,看戏要看桄桄。”这里的人民之所以喜爱桄桄戏,是因为它能代表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多年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收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川剧和汉调二黄的文雅温柔,今天的桄桄戏有了极大的提高。它的音乐优美动人,词曲通俗易懂,动作活泼好看,很适合当地农民的喜好。

对于桄桄戏常被介绍成“南路秦腔”,许多专业演员并不赞同。对此,他们从桄桄戏的发展演化来解释:元末明初,汉中地方上便已经有了桄桄戏演出,曲牌包括从杂剧里传下来的“小桃红”“朝天子”等等。不仅有本地“劝善歌”这样的基本曲调,还有类似“起佛偈”的佛教音乐。到明代,桄桄在汉中各县已经有很完整的演出和专业戏楼了。清代专业班社就有40多个,曾经跟随明末张献忠部在汉水流域从湖广到四川演出过。

清乾隆时桄桄被称为“陕西南路梆子”,以本地民间曲乐为基础,又吸取秦腔的刚毅雄壮和川剧的柔腻风雅,发展出自己的唱腔。汉中与四川山水相连,民风相近,尤其灾荒年间入川卖艺的特别多,因此有“老陕唱高腔,只因饿得慌”的戏谑之语。

陕西著名的秦腔艺术家苏育民(1917-1966),曾在生前专门写过文章,这样评价:“汉调桄桄给我强烈而鲜明的感觉,就是它不但保留了秦腔中一些原始的、固有的风格,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喜欢听秦腔的人大都看过《打銮驾》,但苏育民认为秦腔在这出戏的表演方面应向汉调桄桄学习。“桄桄戏《打銮驾》演得很有特色,当王朝和马汉看出‘銮驾\’是假的,示意包公时,没有声张,怕让对方看见和听到,这个表现是合乎情理的。而我们秦腔演到这段时,却毫无顾忌地大声吵叫。我想有关‘銮驾\’的秘事,是不宜于肆意叫嚷的。”

2“桄桄皇后”许新萍

许新萍本名许淑萍,汉中城固人。新中国成立前,汉调桄桄在汉中很是红火,小小年纪的她自幼便喜欢听这种曲调。那个时候,经常是戏班子走到哪里,她和小伙伴们便跟到哪里。

有一次回家晚了,父亲生气地对许淑萍说:“你这个孩子,这么爱看戏,啥时把你送到戏园子唱戏去!”没想到不久后,父亲的话便应验了。南郑县新民剧社(南郑剧团的前身)来城固招人,许淑萍被选中。当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她便改名为许新萍。那时候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一辈子都会跟桄桄戏结缘。

当时剧社里最美且红的男旦叫张金凤,扮相美、身材好,只是嗓子较哑。许新萍非常喜欢看他演戏,因为他把潘金莲演得最好。张金凤的艺名是“红樱桃”。许新萍跟着张金凤学了不久,当时的剧社里便有人开始称她为“小红樱桃”,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1956年,是许新萍一生演艺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年份。这一年,16岁的她得到了一个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的机会。上台前,团长担心她紧张,不断在幕后鼓励她:“别害怕,大胆地唱!”结果许新萍上台后,一开口全场便掌声雷动。演完之后,台下的欢呼叫好声更是一波接一波,这让已经卸了妆的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登台谢幕。

回忆起人生中的这一刻,许新萍仍然很自豪:“就是在那一天,我有了一种冲动,一辈子都要干这行!”

此后的人生,因为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许新萍的演艺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她对于汉调桄桄的热爱。

改革开放之后,许新萍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1983年,她曾经当选为中国剧协陕西分会理事,连任三届;所获来自各个单位和团体的匾额无数,上写“梨园花魁”“桄桄皇后”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初,许新萍退休,但只是名义上的退休。每逢重大活动,南郑剧团依然会请她出来。一场戏下来,尽管受累无穷,但台下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她便觉得值了。

3让桄桄戏成为汉中的一张名片

2006年,汉调桄桄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演员到剧团都有了明显变化。即使这样,对于如汉调桄桄一样的戏曲抢救时间已经很紧迫。

在此之前,由于市场化改革是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南郑县剧团被推向市场,彻底失去了依靠。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如汉调桄桄一般传统的精粹,完全交给市场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

十几年的市场化试验,让以南郑县剧团为主要传承载体的汉调桄桄几度式微,剧团也好几次面临解散的困境,直到2009年张昌文的到任。张昌文本来在南郑县党校工作,因为喜欢汉调,被组织上派过来担任团长之后,马上开始着手写调查报告。排演新戏、选拔新人、建设新场馆、收集古籍资料等等任务,全压在了张昌文的身上。

问起为什么要保护汉调桄桄,张昌文说:“保护一个剧种,便是保护一种文化,而文化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付出,就能延长一种文化的生命力。”

事实上,张昌文的梦想早已经开始实现了。2009年以来,在南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演员工资由每月480元提高到1500元,2011年后再次调整到3000多元;2014年,剧团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新剧场;从张昌文上任伊始一年演出30多场,到现在一年演出100多场,演员们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

2015年上半年,张昌文推出的新编汉调桄桄历史剧《韩信拜将》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扶持文化精品项目;2016年10月,带着新排出来的汉调桄桄《御史还乡》,张昌文和他的团队来到石家庄,省外首秀赢得的满堂彩令他信心倍增。

但汉调桄桄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许新萍现在最担心的便是汉调桄桄的人才传承问题。“现在团里的男演员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汉调桄桄的学习是一个很漫长也很专业的过程,特别对于男生,要求其嗓音上具有一定的天赋。”因为缺男演员,很多时候,在演出全本戏时,不少本应属于男演员的角色,便由女演员反串了。

即便如此,张昌文依然表示,希望将桄桄戏打造成汉中的文化名片。“让人们提及汉中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汉调桄桄。”张昌文说。 (本稿在写作中引用了《三联生活周刊》部分资料)

新闻推荐

野渡无人的境况 ———《全唐诗》笔记

陈占敏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边塞诗、闺情诗成为唐诗之大宗,其中原因值得探究。唐代诗人的壮阔豪放和细腻委婉都已登峰造极,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在唐代边塞诗的先声中,崔国辅更值得重视的是他的闺情诗...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教育扶贫政策2017-07-10 12:41
猜你喜欢:
评论:(陕西文化自信汉调桄桄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土生土长于陕南汉中,代表了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因为兼收并蓄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川剧和汉调二黄)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