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汉中 今日留坝 今日镇巴 今日略阳 今日宁强 今日勉县 今日西乡 今日洋县 今日城固 今日南郑 今日佛坪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今日勉县 > 正文

丝路命名人李希霍芬的栈道之旅

来源:汉中日报 2020-08-05 08:21   https://www.yybnet.net/

梁中效世界著名地理学家、“丝绸之路”命名人李希霍芬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月25日由连云栈道进入汉中境内,开启了丝路源点与丝路终点的文明对话。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年),是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是近代中国地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曾在中国进行了七次系统的地理、地质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用时最长的一次是第七次对中国西部的考察,从1871年9月至1872年5月,由北京经河北、山西渡黄河,经潼关进入关中盆地,对西安进行重点考察后,西行经宝鸡踏上连云栈道到汉中,再到成都。这次考察对李希霍芬的中国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最早提出的中国黄土“风成论”就与此有关,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这一美丽形象的名称,就是这次考察的直接成果。

首先,以汉中栈道为纽带联系起了南北“丝绸之路”。李希霍芬的北京—太原—西安—汉中—成都考察路线,深受马可·波罗的影响。《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汉中及秦巴山地。西安——汉中——成都是丝绸之路道路体系上的三大节点城市。西安是北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到西域、欧洲)的起点,成都则是南丝绸之路(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的起点,而穿越秦巴山地的汉中栈道,是沟通南北丝路的走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丝绸之路”这一文化符号是李希霍芬提出的,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其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名著《丝绸之路》中就指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汉中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的故乡,是丝路守护者定远侯班超的封地,是丝路文明载体植物纤维纸发明人蔡伦的封地,是丝路标志性贸易商品丝、茶的主要起源地,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纽带。李希霍芬的汉中栈道之行,有利于他理解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繁荣的奥秘。

其次,清代的汉中是西安与成都之间的著名都市。清朝中后期的汉中,经过南北移民的大开发,已是陕西第二大经济都市。李希霍芬对西安与汉中的经济联系印象深刻。“西安府是我在中国见到的仅次于北京的最雄伟的城市。”在西安繁华的都市中,“也有来自十分富饶的汉中府和来自四川的商品。”出产于汉中的大米、橘子是西安人消费的主要商品。“在翻越大山的货物中,大米、糖、丝绸和药占据了首位,都是从南往北运的,此外往同一方向运的还有纸、木工胶、细面条等。绝大多数的货物都靠人背。一个人背着货物,大约80至100斤。”“从汉中府到虢镇的路上,重要的货物运输几乎都用这种方式解决。”而且人背肩扛的运费并不高,“从汉中府到虢镇﹙600里﹚是3至4吊。按80斤3吊算,这样的陆上运输的正常价钱是每100斤每里6文钱。骡子每天大约1吊。按骡子负重200斤日行80里算,两种情况下价钱一样。陕西运往四川的有毛皮、羊毛和棉花。”由川、陕间商品流通可以看出,汉中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关中,输往北方的商品中的条钢、糖、丝绸和药、纸、木工胶、细面条等,都是手工业制成品,而且品种多,北方输向南方的毛皮、羊毛和棉花都是原料,且品种稀少。

再次,从战国到明清,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到了宋代之后,随着气候寒旱与山地开发,栈道逐渐被“碥路”取代。因此,在连云道上,李希霍芬既体验了栈道之险,又感受了碥路的修凿不易。他第一次看到木梁柱上的栈道,“沿着这样一道岩壁的道路几乎只能架在桩柱上,这大概能激起马可·波罗的赞叹,因为那时欧洲几乎看不到类似的东西。”又惊叹于山岩上开凿的碥路,“大段的路都是在坚硬的角闪石里凿出来的,这可是费劲活儿——你想啊,那时又没有火药。”鸡头关是连云栈上最险峻的一段路。“这条路直到最后一寸都是真正的山路,止于全程中最险的通道之一。”“道路于是离开了河流,沿着山坡向上蜿蜒了大约300米到了鸡头关。这是一段古时候就有的路,2.5至3米宽,建成阶梯,围着护栏。”站在鸡头关上,美丽的汉中盆地尽收眼底。“褒城是个小县,恰好位于平原边上,颇为秀美。”穿越巴山的南栈金牛道,与北栈道相比稍微和缓一点。“从五丁关开始的路段糟糕透顶,远不及秦岭山里修得仔细。我常常是踩着一种因长年使用而被磨得十分光滑的石灰石铺成的阶梯上行,时而一下子就有40至50阶,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而令人吃惊的是,牲口倒敏捷地通过了这些地方。”他在五丁峡口遇到了去向皇帝进贡的西藏使团。穿黄袍的首领被圆顶轿子抬着,有20多名身着红袍的喇嘛和30多名随从,有的骑马有的步行。证明到晚清时代,汉中仍然是大西南的门户。

第四,汉中所在的秦巴山地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分界线与过渡地带。李希霍芬发现秦岭北坡的河流是落差大的短溪,南坡河流长且落差小;岭南虽然是山地,但山不高且变得柔和。“今天在紫柏山上,我见到了第一丛野生的竹子,它们是唯一鲜绿的植物。”“今天,在南星附近,有几棵桑树,带着被采过的痕迹。”“榆林铺上方的山谷已是植被众多,格外美丽,紫柏山岩间的峡谷也长满了植物。农耕一直延伸到很高的地方。”“南方的另一个特征是鸭子,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鸭子,今天它们出现了,而且一下子就是一大堆,熏鸭大量地从汉中府运到北方。”李希霍芬虽然从汉中盆地边缘匆匆而过,但对汉中的印象颇为深刻。汉中盆地土地肥美,河渠纵横,一派迷人的亚热带风光。“水稻、小麦、棉花、鸦片、烟叶、荚果是汉中府平原种植的主要作物中的几种。橘子长势良好,这里还有很好的小柑橘。”李希霍芬对汉江水运颇感兴趣,“汉江的河床大约有1000米宽,眼下有些湍流,但仍行船,船目前装载15担,夏季装载30至40担,货船下行700里远。”汉中盆地西端勉县县城一带,土地肥沃。“两山之间的一片90里长的平地,平地上有汉江的沙质河床、一片肥沃的冲积地、一个覆盖着黏土的碎石梯地和一个黏土慢坡。路上行人穿梭,尤其是菜园子附近,这是一条三里长的热闹的街市,一串张灯结彩的杂货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正在开门迎客,人们举止十分有礼。”在宁强到四川广元之间,有三个景象引起了李希霍芬的注意:一是丰富的化石,“是在中国见到的最丰富的化石区”;二是“四川的风景和人物迄今为止都让人觉得无可挑剔”;三是扶老携幼逃荒的人群,前往汉中谋生。说明李希霍芬对汉中的考察观察仔细,收获颇丰。

总之,李希霍芬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欧洲人对汉中最为详细科学的一次考察。从1872年1月26日到2月4日,在汉中境内大约十天左右的旅行,虽然他曾提及韩信、刘备等两汉三国人物,并未讲到张骞,但他在汉中境内看到刚采摘过的桑树,见到运往关中的丝绸,以汉中为枢纽的秦蜀古道之旅,无疑促进了他的丝绸之路研究,也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了汉中。

新闻推荐

勉县规范工程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本报讯(通讯员张凌吴杰)“非常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汉钢集团短流程炼钢技改工程,从项目前期立项到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丝路命名人李希霍芬的栈道之旅)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