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敏“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有6000元的收入,我很满足。”每天早晨8点上班,6点半下班,对于这份家门口的“高收入”工作,王双倍感珍惜。
在勉县团结新村安置点的友邦鞋业就业扶贫工厂里,39岁的王双正在生产线上认真指导女工生产。“王双是熟练工,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技术人员。”据友邦鞋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做好一双鞋需要37、38道工序,每条环节必须精准无误差,环环相扣,只有打好“组合拳”,每一双舒适耐穿的成品鞋才能展现在每一位顾客手中。而王双就是这套“组合拳”中,负责鞋面生产进度安排、技术指导、产品把关等工作的面部主管。
今年3月份原本买好车票准备返岗的她,却接到公司裁员的通知。受疫情影响,许多南方企业外贸订单骤减,工厂大多处于放假状态。4月5日,位于勉县的友邦鞋业开业,正在犹豫到底该“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王双夫妇,经过勉县人社局局长陈国英的推荐面试合格后直接上岗。
王双曾在东莞一家主要生产品牌女鞋的大型鞋厂工作多年,技术娴熟。而王双的丈夫是一名皮鞋产品研发设计师。
汉中市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常年在外转移就业80多万人,创经济收入超200亿元,劳务经济收入约占全市GDP的16%,占全市农民人均存收入的44.8%。往年春节过后,全市至少有30万人已经到达就业岗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批农民工仍然滞留家中,无法外出返岗就业。
“勉县的社区工厂规模相对不大,但是多,符合山区农村的特点。”据勉县人社局局长陈国英介绍,通过劳动力调查显示,离家3到5公里,骑车二三十分钟能到达务工地最受欢迎。对于较偏僻的移民安置点,政府为企业新建厂房,完善配套设施让企业“拎包入住”,打消他们认为交通不便利的顾虑,通过一系列奖补措施鼓励社区工厂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
为进一步加快汉中市社区工厂发展,促进农村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劳动力、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汉中市出台社区工厂吸纳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培训补贴、租赁补贴等政策。
城固县二里镇堵山村的刘海杨在广西一家企业务工,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订单减少,加上他年迈的父亲受伤需要照顾,刘海洋于4月底返回城固老家。今年47岁的刘海杨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靠他转移就业收入维持全家生活。
能在父亲身边尽孝自然好,但是这股收入泉水断流,一家人的生计就成了问题。务工地远了去不了,近处没活干,眼看刘海杨因为就业难陷入绝境。就在这时,刘海杨接到了村上防疫公岗聘用的通知,负责村上环境卫生打扫、重点检测、统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体温等基本情况,一个月收入600元。这个岗位时间灵活,离家也很近,方便他照顾老人。
针对受疫情影响回流的农民工,市人社局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服务,将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将新开发公益岗位优先用于“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实现托底安置6000余人。
除了公益岗位开发安置,扶持社区工厂、示范基地吸纳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基层单位定向招聘等就业措施,为每个贫困劳动力“量身定做”符合实际的就业岗位,让家门口的就业路越走越宽。截至5月底,已累计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2.4万人,其中新增疫情防控类临时性公益岗位安置8862人,120个社区工厂、137个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3281人,本地企业腾出岗位吸纳贫困户上岗1.5万人,带动灵活就业近2万人,组织外出返岗复工1.5万人,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3.1万人。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邹长珍张凌夏日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庄稼地。日前,33岁的韩东穿着黑色橡胶凉鞋、蹬着三轮车赶往毛堡蔬菜批发...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