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婷 “去年赚了二十多万,我把银行的贷款还了,又贷了些钱买猪仔,现在一共有130头猪。”说到养猪规模,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贫困户黄小花难掩内心的喜悦,短短三年,她已经从负债户变成了致富能手。提到这几年一路走来的艰辛,黄小花笑着说“也没啥难不难,有村里和扶贫干部帮助我,剩下就靠我自己努力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受点苦也不算啥。”这位乐观淳朴的年轻妈妈用实际行动给9岁的孩子树立了自强自立的榜样。
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黄小花的家在沟口村15组,离村委会还有十几公里,四周环山,交通封闭,周边零散的坡地只能种点油菜和玉米,住在这里的村民只能靠买粮食生活。黄小花夫妇的两位母亲都患有残疾,日常看病需要花钱,孩子才上小学。此外,黄小花的三叔是一位50多岁有轻微智力障碍的独居老人,多年来她也一直照顾着,丈夫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家里的担子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面对如此境况,黄小花并没有怨天尤人,她也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她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生活现状。
2016年在精准识别入户大走访中,黄小花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压力大的家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才能激活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两委和帮扶干部向黄小花宣传各种扶贫政策,鼓励她从种养殖业中寻找发展出路。
黄小花考虑到要照顾一家老小和自己有养猪经验的实际情况,便向村干部提出了养猪的想法,村两委积极支持,帮她了解养猪行情,帮扶干部帮她向信用社办理扶贫贷款和商业贷款共12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的黄小花忙着修猪圈、买猪仔,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向帮扶干部联系的养殖大户上门求教。每天奔波劳作十几个小时,但她内心充满了希望,全身充满干劲。
勤奋中活出精彩人生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时候,黄小花每天都悬着一颗心,镇村干部特意到家里指导消杀的具体操作。黄小花每天给猪圈消两次毒,不让任何人进猪圈。但凡有收猪的人上门看猪,走后必定严格消毒,生怕有任何闪失。
“投进去了十几万,全都是向银行贷的款,村干部和帮扶部都给担保了,我不能让人家为难呀。”提到最担忧的事,黄小花最怕的就是借的钱不能按时还上,拖累了帮助自己的干部们。
黄小花数着日子扛过了那段提心吊胆的时间,安安稳稳到了年底。猪价市场转好,她把猪卖了,一共赚了20多万元。拿到钱的第一时间,黄小花先去信用社把欠款还上,然后又贷款新买了猪仔。她盘算着,先把猪仔养大,卖了再买小猪仔,就这样滚雪球式的发展。随着养猪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黄小花的丈夫也从外地回来跟她一起打理。到现在,她家生猪存栏已有130多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自强奋斗天地宽 看到黄小花家的变化,村民们也开始动了心。邻居黄有继、黄克明也慢慢开始了规模养殖,其他村民也从原来养几头猪变成几十头猪,不少贫困户或是扩大养殖规模,或是在养殖大户那里务工……一股自强自立之风在这个只有30户99人的小山村里渐渐吹拂起来。
“现在政策也好了,养猪镇上给防疫,风险小,到时候要猪的直接上门来收,我现在也养了70多头了。”贫困户黄有继也尝到了养猪的甜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组30户村民共养猪1000余头。
如果土地生长出来的是贫穷、是卑微、是入不敷出、是教育的落后、是资源的匮乏,那么何谈热爱?何谈坚持?然而并不是谁都是幸运儿,一出生就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地方,面对很多不能选择的境遇,唯有坚持和奋斗才能改变生活的窘迫和贫穷的面貌。这就像黄小花家门前盛开着的那些蒲公英,不惧环境,奋力生长,点缀环境,芳香四季;也像这里的村民,在偏远贫瘠的土地上,用一种坚韧的精神以山清水秀为画卷,以自强勤劳为画笔,描绘着山区乡村的幸福美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思佳)为进一步强化社会面治安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勉县公安局精心组织、...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