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 摄
本报记者 曹娜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字写起来简单,用行动诠释却不易。在勉县老道寺镇纪寨村,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特殊家庭。他们视老人为“家中宝”,精心照料,尤其是媳妇,如亲闺女一般无微不至、日复一日地悉心照顾公婆,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就是42岁的董小艳,2015年被老道寺镇授予“好儿媳”、2017年被勉县授予“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勉县授予“最美家庭”称号,今年,被评为汉中市2019年第一期“最美系列人物”。
“三看三问”只为悉心照顾老人 21年前,董小艳跟丈夫结了婚。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公公婆婆一直视她如亲生女儿一般。勤劳朴实、和蔼善良的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正当日子刚刚好转时,公公因脑溢血致偏瘫,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多年来,她一直细心照顾公公。了解到公公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直爽爱憎分明的人,怕他精神上受不了刺激,也为了防止老人思想悲观,她就利用喂饭的时间,把村里当天发生的新鲜事一一讲给老人听。老人听了以后心情好了很多,觉得自己没有跟外界脱节,时间一长,思想也开朗了起来。她还跟丈夫制定“三看三问”的家庭制度:每天三次到老人身边,掌握当天的身体情况;每天三次问候,了解老人想吃什么、说什么、心情怎样。在对待老人的看护上,他们关注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上的健康。为了给公公解闷,董小艳特意买了一台播放设备,下载了老人喜欢的戏曲,并且定期还会将“歌单”更换一次。这下可乐坏了“老太爷”,即使躺在床上,老人时不时还要吼几嗓子秦腔段子。周围邻居都说:“没看过这么‘欢乐’的病人,这一看家里人就是尽心竭力地照顾了,才能让老人这么高兴。”
偏瘫患者是非常难护理的,对于这点,董小艳深有体会。在公公卧病在床的五年时间里,经常能看到她和儿子把老人抬着放到轮椅上,推到广场上晒太阳,或推到田间地头。她在田里干活,爷孙俩就在一边看着,还时不时地提出意见“指导指导”。也不知道祖孙三代人说了些什么,快乐的笑声倒是经常响彻田间地头。年老的婆婆身体多病,也需要有人照顾。遇上婆婆生病,董小艳喂完公公还得再过来喂婆婆。等两位老人都吃好了,她才端起早就凉了的冷饭大口吃起来。一家人生活不富裕,为了让丈夫专心干活赚钱,她愿意照顾老人。碰上特殊事情,她也会跟丈夫及时沟通商量,不管商讨出什么结论,前提都是两位老人必须满意。
以身作则树榜样教育子女“孝”为先 丈夫的兄弟姐妹大家庭中,不管谁家出现什么矛盾,董小艳总是掏心掏肺想办法化解。自己费心劳神做一桌子菜,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苦口婆心将矛盾化解在饭桌谈笑之间。大家喜笑颜开地各自回家,她才能放下心来收拾碗筷。
虽然公公躺在床上完全不能动,但她也想把老人打理得干净精神,于是专门购买了一套理发用具。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特别懂事,主动承担起为爷爷洗头、理发、剪指甲的工作:“我们家这个娃,高中住校周末才能回家。但是只要他回来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他就全揽过去做。放学回来第一件事要去看爷爷,走之前也要跟爷爷打个招呼。怕我跟他爸爸太忙没时间做饭老吃剩的,娃就做好一桌子菜再回学校,冰箱里也塞满了他买的新鲜蔬菜。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照顾爷爷……只要在家,他就把我跟他爸爸所有的责任都扛起来,默默地做好一切。”董小艳告诉记者,悉心照料五年后公公去世了,留下了84岁的婆婆。远在西安上学的儿子放假回家进门,第一眼要看到的是奶奶,上学前也还像以前嘱咐爷爷那样,“絮絮叨叨”地给奶奶叮咛很多……
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董小艳始终用她的善良面对生活。她常说,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也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真正做到辈辈孝、代代传。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海春勉县老道寺镇候寨村辖7个村民小组,481户1721人。一直以来,该村群众主要以传统的粮油生产为主导产业,因人均...
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