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聋人篮球项目在西安中学开赛,陕西男队、女队均取得开门红。
陕西队成立不到一年
以西安美院学生为班底
陕西聋人篮球队成立于2020年9月,包括男队和女队,两支球队都是按照“省队校办”的原则,以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学生为班底组建的,队内运动员包括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学生以及从各地选拔而来的优秀选手。
陕西男队教练为陈介凯,女队教练是吉莉。从2020年9月起,两支聋人篮球队就一直在西安美术学院封闭训练。
据了解,该项比赛的运动员都是听障人士(赛前需进行测试),而聋人篮球比赛规则与正常人比赛规则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听不到裁判的哨声,所以辅助人员会举旗提醒运动员裁判的判罚。
在聋人篮球比赛中,球员并没有正常比赛时场上不时的呼喊声,只有篮球撞击地板的声音,当队员配合出现问题,一方会焦急地用手势比划,有的运动员下场后依然用手语交流着刚才的问题。
陕西聋人男子篮球队教练陈介凯说,从表面看,在篮球比赛中,聋人运动员与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比如正常运动员在打战术配合时,或提醒队员防守时,可以直接言语交代或提醒,这样队员就会及时做出判断,但聋人运动员不行,由于他们听不到,所以只能靠手势,“训练时我经常叫停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去领会教练的意图。”
90后教练曾被队员质疑
通过“单挑”获得队员信任
男队教练陈介凯出生于1992年,是西安人,父母都是高校教师,所以他们更希望陈介凯好好学习考大学,但陈介凯从小就喜欢篮球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中学时,陈介凯与父母大闹一场,说服父母同意他练篮球,同时他也答应父母不会放弃学习。此后陈介凯凭借自身努力进入职业队,并征战过职业联赛,但最终由于球队外迁加上伤病原因让他离开球队。
回到西安后,陈介凯考入西安体育学院,之后又上了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成为一名体育教师。2020年9月,陕西决定以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学生为班底组建聋人篮球队,有职业联赛经历的陈介凯被选中。
一直有一个“篮球梦”的陈介凯,格外珍惜这次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
球队组建后,队里共12名队员,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2岁,其中一半队员都比陈介凯年龄大。聋人篮球运动员都是听障人士,进球队的队员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他们除了听不见,在运动能力方面,和健全人几乎没有区别,有些队员看到如此年轻的主教练心中产生了一些怀疑。
陈介凯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篮球的问题就在篮球场上解决,他先后和队里所有队员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单挑比赛,结局可想而知,职业运动员出身的陈介凯将所有队员都“打服了”,同时也获得队员们的认可和信任。
男队、女队同时开赛
两队均取得开门红
昨日,残特奥会聋人篮球项目比赛在西安中学开赛。下午3时30分,陕西男队对阵河南队的比赛率先开赛。前三节,河南队表现出色,打出多次快攻配合一直领先,最大分差为20分。第四节,陕西队逐渐控制场上节奏,绝地反击一度反超领先,但河南队终场前一个三分追平比分进入加时。加时赛中,陕西队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场上节奏,最终以86:84取胜。
赛后,教练陈介凯说,队员打出了勇于拼搏的精神,他对队员的表现很满意。
在稍晚开赛的陕西女队与北京队的比赛中,陕西队四节都掌握着主动,最终以62:39取胜,队员利惠琳获得全场最高的19分,其中三分球8投5中。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文 赵彬/图
你虽未必“完整”亦可“完美”绽放
身体的残疾并不影响生命的伟岸,只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以不懈的奋斗去创造,残疾人同样可以活得出彩。而当你可以带给人方便、幸福和快乐时,你才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已经放大和升华。
赛场内外的陕西残疾人 他们都很拼
轮椅上的何沛:
一直行进在扶残助残的路上
何沛近两年越发忙了,虽然身有残疾,但她却一直走在扶残助残的路上。
出生在西安市雁塔区的何沛,从小耳边就时常听到陌生人的指指点点:“大头娃、怪人……”她出生后先后患上了两种罕见病,一种是因反复骨折被确诊的粘多糖症,这一种极为少见的慢性癌症,无法治愈;另一种因她反复咳嗽发烧,又被诊断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又是一个罕见绝症。
何沛并未因病痛的折磨而放弃学习。她初中毕业后,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后来又迷恋上了心理咨询师。在何沛看来,心理咨询师的双眼很神奇,似乎有着强大的穿透力。2005年,何沛如愿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何沛走向社会的一个开始,而服务更多的人,是她的梦想。这样的梦想何沛实现了。她给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做义卖,给患有罕见病的小朋友们筹钱,为残障伙伴们寻出路、谋发展、搞创收。他们以喜马拉雅为线上平台,推出《残健同声》声频栏目,由残疾人主播实施,传递助残相关政策、发掘励志故事、传播社会温暖和正能量。西安市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也正是何沛创办的,对于创办该栏目的初衷,她说:“我就是想让残疾伙伴们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展示自我,增进自信,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能拓展残疾人的创收方式。”
目前,西安市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将健全志愿者与残障志愿者结合,发挥残障技能+志愿方式,组建了残障传统文化小组、无障碍体验小组、朗诵小组、残障主播团,开展系列残健迎全运、青春志愿行——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尤其是无障碍小组,何沛与小组成员对曲江池、雁塔区图书馆、大话南门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进行无障碍打卡志愿服务;他们的传统文化小组先后制作残运会“拼搏”、志愿者“奉献”主题剪纸六十余幅;用非遗烙画技术在葫芦上制作运动标……
在服务他人方面有太多感人事迹的何沛,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团中央第九届中国青年优秀志愿者个人、陕西省五四奖章、陕西省青年突击手、陕西省优秀巾帼志愿者、西安市三八红旗手、西安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手等四十余项中央、省、市、区荣誉。
“创业明星”王治元:
要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王治元出生不久后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家里为给他看病花光了积蓄,平日里都要靠借钱度日。他从小就立志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长大后他做到了。
今年36岁的王治元是延安市安塞区建华镇王龙塔人。他先天残疾,四肢无力,两只手臂不能正常伸展,拿取东西都很费劲,走起路来也是一脚高一脚低,说话也很困难。也因此,王治元打小就知道家里为给他看病日子不好过,长大后他卖过花,卖过文具,但也只能是勉强度日。
2018年10月,王治元与李梅结婚。在残联的帮扶下,王治元筹资借钱搞起了湖羊养殖。因为他行动不便,常常需要全家总动员,“父亲负责日常喂养,妻子负责养殖场的防疫,我负责学习养殖技术和销售。”王治元说,为保证羊羔的成活率,小羊就像喂养孩子一下精心饲养。120余只羊被分类圈养着,羊羔一圈,怀崽的母羊一圈,整个养殖场被打扫得干净、整洁。
王治元告诉华商报记者,每次区上组织养殖技术培训,他总是早早赶到学习,因此养殖技术得到很大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治元和家人的辛勤努力,他的湖羊养殖产业慢慢走上了发展轨道,村里还有不少人来找他“取经”。“湖羊一年两次生产,平均一次生产羊羔3只,如今平均下来一年的纯收入就是10万元左右。”王治元说,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治元现在有8个羊棚,今年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建设一个养殖温室,希望能提高养殖效益,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逆袭获得新生的翟必兴:
只要肯奋斗,幸福就一定不会远
翟必兴是略阳县仙台坝镇仙台坝村的一名农民,他两次外出务工、两次返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后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终于涅槃重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翟必兴出生于1981年,14岁那年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外出赚钱养家。20岁那年,他返回家乡,用务工积攒的1000元办起小型乌鸡养殖场,在锯木板搭建鸡舍时,因操作失误,左手的五个手指被机器削去。2004年的夏天,他再次背井离乡。但由于残疾,他被多家工厂拒之门外。最后通过好心人帮助,来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做了学徒,这一干就是6年。
2012年,他用积蓄再次回家创业。在自家山林修建鸡舍,购买了800只鸡苗。通过细心照料,乌鸡养殖首战告捷,他信心倍增,迅速扩大养殖规模。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乌鸡市场突然走低,出栏的乌鸡滞销严重,他去成都联系销路,在送货过程中又损失了一大批,赔了个底朝天。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略阳县残联主动上门,鼓励他重新创业,并资助他5000元资金。
第二年,为扩大乌鸡养殖规模,翟必兴租赁500多亩山林,成立了略阳县黑咯咯乌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申请到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争取到孵化机等设备及商品鸡加工、包装及销售等方面的扶持,年养殖乌鸡达2万余只。
翟必兴利用空闲自学营销,通过网站发布信息,尝试合同订单、电话订购等方式,解决销售问题。
2015年3月,他以“公司+合作社”的形式合作养殖,与陕西秦脉农业公司联盟并担任养殖场负责人,与该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按市场价每斤17元的价格每年供商品鸡不低于1万只。功夫不负有心人,黑咯咯乌鸡农民养殖合作社当年销售额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5家合作社共同发展乌鸡养殖,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自家乌鸡养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翟必兴也没忘记其他困难乡邻。同村20余名群众,也在他的帮助和引领下,摘掉贫困的帽子。
对于这些年的打拼,翟必兴说,只要肯奋斗,幸福就一定不会远。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汉中讯(通讯员张存成全媒体记者康军)10月1日,陕西省略阳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在仙台坝镇娘娘坝村举办...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