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姜华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12年的岁月里,带领着一群爱心人士,累计资助1600名秦巴山区的贫困学生,其中220名受助者先后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如今,这位老人的爱心还在延续。他的助学故事,传遍了略阳县的大街小巷,也感动着这座城里的很多人。这位老人就是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的创始人徐启原。
缘起苏陕交流,一次回访让爱延续
1990年,江苏、陕西两省开展“苏陕交流”活动,陕西省略阳县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因此结缘,略阳县成为滨湖区的结对帮扶对象。两地分别派干部交流任职,至1996年此项苏陕交流活动结束。2004年,作为滨湖区回访团成员的徐启原随队到略阳县走访,巧遇没有书包、背着洗衣粉袋上学的小女孩。后经深入了解,他得知该县仍然没有摘掉贫困县“帽子”,当地像这样的贫困学生还很多。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5月12日,首批由徐启原发起和组建的滨湖区夏家边社区退休老人“爱心团”一行8人走进略阳县,结对帮扶10名贫困学生。从此,他的“助学路”再也没有停下来。2007年资助对象增加100人,此后每年增加150名资助对象,资助者也由最初的几个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团队。2009年7月,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在无锡市滨湖区夏家边社区成立,成员由一开始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500人,帮扶学校也以略阳县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受到资助的80多所中小学校涉及略阳、镇坪、宁强、勉县等国家级贫困县。
一份爱,传递下去就能汇聚成爱的海洋
如果说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是他最大的动力,那么亲人朋友的支持和信任便是这位老人最坚强的后盾。在前期的助学行动中,徐启原的助学故事首先感染了自己所在社区的左邻右舍,不到两年时间,滨湖区夏家边社区90%以上的居民加入了爱心助学行列,上至90岁老人,下至幼儿班的小朋友均有了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
上阵父子兵。徐启原的儿子徐芃从事物流生意,由于心疼父亲太累,徐芃经常会挤时间帮助打理助学会的一些日常事务。然而徐芃没有想到的是,自从2009年12月第一次到略阳县走访之后,他也深深爱上了父亲的“爱心事业”,走访中的一幕幕画面让他触动很深,徐芃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行动。由此,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的会员也从徐启原的退休圈子和邻里圈子,慢慢地扩展到徐芃的企业家圈子、教师圈子、公务员圈子、华侨圈子、留学生圈子等,这些爱心人士呈放射状逐步向外扩散,从江苏省出发,一路到浙江、上海、西安、北京、广州、香港、澳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这些人里面,还有一群特殊的资助者,他们是那些曾经受到过资助的略阳学生。
助学到哪里,就把感恩教育带到哪里
“我们的爱心助学行动,就是想给孩子们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未来的希望,也想让助人为乐的美德从小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让这份爱得以传递和延续。”徐芃说。
来自略阳县的王海伟曾是一名受助对象,毕业后,就是经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介绍,现任职于无锡市某酒店部门经理,他和大部分受助者一样,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开始,便主动加入了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平时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助学活动,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己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夏阳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今年5月28日,徐启原第28次来到略阳县,这次他除了看望孩子们,还给乐素河中学请来了留美大学生陈宜栋,他将留在这里开始他的支教生活。据陈宜栋说,他在网上了解到徐启原的助学故事后,非常感动,便决定加入进来,他要用自己的支教生活纪实,向他的留美大学生圈子和朋友圈子发起倡议,汇聚更多的爱心,帮扶更多的贫困学生。同时,他自己也要把大山外面的精彩分享给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如今,古稀之年的徐启原精神矍铄,仍不停地奔走在爱心助学的“第一线”,他对记者说,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对于国家现在实施的教育扶贫政策,他感到很欣慰,相信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少,但自己爱心助学的步伐永不会停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弋戈通讯员姜华憨厚朴实的笑容,满是泥巴的裤腿,初见何昱就像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庄稼汉,很难把他同略阳县观音寺镇毛垭子村的“第一书记”联系起来。聊起毛垭子村的人口、耕地、人均收入、...
略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略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