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汤晓燕 王笑
“深山老林通上电,电视手机已普遍,如今又有大好事,三级公路绕山转……”近日,在全市先进典型宣讲会上,略阳县白雀寺镇木匣沟村支部书记谢林山带领村民挖掘地方文化的故事和一首自创的脱贫山歌,让宣讲现场沸腾了起来。在略阳,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谢林山算得上是文艺圈的“大腕”,他的端公戏和土山歌,已成为略阳文化品牌。靠着挖掘“唱唱跳跳”的传统文化,谢林山带着全村父老,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奔富路。
木匣沟村地处略阳县最南端的半山腰上,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作为这个贫困村的支部书记,谢林山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尽了办法。2013年,在一次参加全镇文艺汇演过程中,谢林山组织村里爱唱山歌、会跳端公戏的群众排演了3个地方特色节目,没想到得到各方好评。这让谢林山忽然有了一个思路:挖掘整理这些传统文化,或许是带动木匣沟村群众脱贫的好路子!
木匣沟村一直保留着端公戏、锣鼓草这些民俗节目,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谢林山决定先整合这些资源,成立个演出队试一试。没想到他的想法一说出来,就遭到大伙的质疑:我们在村里唱唱跳跳自家耍一下可以,但这些民间把戏能上的了大舞台?能把大伙跳富?连妻子都劝他:“我们是农民,种地才是正事。”
谢林山却坚信这种民俗演艺有一定发展价值,他反复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和大家伙软磨硬泡,又自己垫资3000元添置了些基本行头。2个月后,一支20多人的民俗演出队成立了。当年的春节,他在村里唯一一块只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空地上组织一场演出,没想到远山近岭的群众都跑来观看,都夸赞他活动搞得好!
谢林山一炮打响,一下来劲了!在县上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演出队先后参加了略阳县在全市的文艺调演,还到西安、深圳等地参加文化推介活动,并在首届全国锣鼓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一时间,谢林山成了“名人”,邀请他参加演出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演出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开始有了收入。
2015年6月,谢林山通过自筹、贷款,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演艺企业:略阳县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当年10月,公司被确定为汉中市政府购买文艺下乡演出文艺团体,每年要在全市巡回演出四五十场。谢林山更加热情地投入地域文化挖掘工作,不断创作新作品。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他先后创作演出了民歌《抬工号子》、小品《忙碌的村支书》、端公戏《霸王鞭》等一系列地方特色浓郁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演艺事业发展壮大了,谢林山却始终没忘记自己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初衷。他的公司有针对性地向有才艺的贫困家庭村民倾斜,30多人的演艺队伍中,贫困家庭人员占了18人。这些村民靠着自己的文艺特长,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户马桂莲就是一个典型,她一家4口,丈夫常年有病,上有年近70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初中的儿子,经济非常困难。在林山演艺公司,马桂莲凭着一副会唱山歌的好嗓子,年收入达1.2万元左右,有效改善了家庭条件。
对没有才艺的村民,谢林山则瞅准村里祖传的羌绣手艺,他将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制作鞋垫、手包、枕头、小孩帽子等特色产品,演出团走到哪里,这些产品就销售到哪里。目前,木匣沟村从事羌绣手工制作的妇女达到100多人,仅此一项,户均增收上万元。到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00元,比2015年增加了1238元。
新闻推荐
***驻村调研采访活动,让记者们学会了带着问题和思考去现场看、去找当事人问、去脚踏实地研究。陕西日报参与陕南***驻村调研的记者表示——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
选菇时节,十几户贫困户在产业大户李军那里劳作。丁超摄本集团记者丁超与仙台坝镇包扶干部张治国在农户家走访。本报记者张权伟1、“脱贫最需要的是让贫困户自己拥有脱贫的能力”好新闻永远在基层...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