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伟文/汤晓燕
略阳县城向南,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行至县城35公里处的乐素河镇瓦房村。只见山形渐险、地势渐陡,数百户人家如撒在山坳里的石头,星星点点散居在贫瘠险峻的沟沟坎坎、山梁陡坡。共有3个班级、5个老师和38名学生组成的瓦舍沟幼儿园就位于此处。说是幼儿园,其实是连学前幼儿班在内的小学低年级教学点。据52岁的女校长张守丽介绍,这个教学点原来叫“瓦舍沟小学”,曾经是个设有一至六年级的“完小”,后来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学校被撤并,只保留了低年级,增设了幼儿班。在乡村从教30多年、原本就在此处任教的张守丽,则选择了坚守教学点,成了学校负责人。
许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很有一段距离,有26个家长就在学校边上租房子专门照看孩子。学校没有食堂,中午放学时,有的家长会直接把饭带到学校门口。这时候,学校门口的花坛台子,就成了学生的临时食堂。
张守丽说,虽然学校只有3个班,但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课程却是一门也不能少开,5位老师都是一人承担多门功课教学,她自己也承担着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她的家离这里不过十多公里,但学校老师少、业务杂,平时很少回去。
张正良是学校唯一的男教师,职务是学校报帐员,却依然承担着二年级语文、国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他说自己前些天在家干农活时摔断了3根肋骨,仅休息了12天,就忍着疼痛返回了教学岗位。
二年级班主任韩艳英的家就在学校对面的村委会背后,她的腿十多年前因公受伤,动过多次手术,现在站立过久还会发肿发痛。她的爱人是村里的支部书记,眼下正忙着村里的精准脱贫各项事宜,家里的农活都得雇人来干。中午放学,安置好学生,她又匆匆跑回家,准备一家人的中午饭。
一年级班主任罗菊凤是从镇中心小学过来支教的,到今年9月,一年的支教期满,她又要返回中心小学。她感慨道:“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但村民朴实、学生懂事,时间一长,你就舍不得离开他们。”
28岁的幼儿班主任蒋蓉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刚做了妈妈不久。她原是县城私立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因爱人家在当地,为了方便照看孩子,她今年应聘到这里任教。学校老师都称赞她“科班出身,教孩子很有经验和方法”。她带领孩子们将一套很阳光的街舞当成课间操,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在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5个教师、38个孩子组成了这个小小的、安静的世界,有情、有爱、有坚守!
新闻推荐
“大数据”平台提升脱贫效能 ——略阳县“互联网+***”发展模式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杨建平黄韦华李荷通讯员汤晓燕王胜涛全县建档立卡的1.3万户42253名贫困人口,发射状分散在全县17个镇(区)的145个村。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略阳县的贫困面呈现出这样“大而散”的分布特点。与...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