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民歌》成为许多民歌爱好者研究、学习和传承民歌的最好范本。
本报记者 梁潇 通讯员 王伟 文/图
“在生长大豆、荞麦的地方,也生长智慧、歌声和朴素的美学。生存的空间也许是贫瘠的,但泪与血浇灌的心灵却以这样的歌声而获得抚慰,获得山与水的共鸣”。这是一位陕南民歌传承人对于略阳民歌的诗意总结。
在略阳当地,人们更习惯于将这种流传于民间的歌谣称为“山歌子”。追溯它的起源,早在两汉之初,“逐水草而居,蓄羊牛而业”的略阳氐羌先民,就是伴随着旋律独特、粗犷豪放的劳动号子唱出了自己的爱恨、悲欢与希冀。伴随农耕文明而生,又因为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濒临绝迹、失传的边缘,这是略阳民歌近年来所面临的困境。
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歌谁来接棒?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添想头。男女老少都爱唱,唱得人间没忧愁”。作为秦岭南麓的典型山区县,略阳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在传统的农业劳作中略阳民歌应运而生。从内容上,其大致可划分为劳动、生活、爱情、时政、礼仪、文史等6大类。高兴时唱、喜庆时唱、苦闷时唱、悲哀也要唱,质朴单纯的生活中,民歌成了当地群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寄托希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急剧推进,略阳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徐家坪镇是略阳民歌传唱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以该镇秦家坝村为例,过去全村1120人里会唱民歌的能占一半。但近些年随着村里一些老人相继离世,能完整演唱民歌的人只剩下69岁的刘彦明和73岁的蹇开俊两位老人。“我小的时候,‘山歌子’特别火,山地劳动时有‘锣鼓草词\’、‘割麦调’,红白喜丧有‘知客词\’、‘哭嫁歌’,逢年过节有‘坐岁调\’、‘送灶神’,走亲访友有‘回门调\’、‘猜拳歌’,修房造屋有‘上梁歌\’、‘短水号子’等,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能说会唱的。”对于刘彦明来说,略阳民歌的景况早已不复从前。
让刘彦明担心的是,一方面传统的略阳民歌传唱一直靠歌手口耳相传,没有物质传承,很容易出现“人走歌歇”的情况。另外一方面,民歌本身流传的范围窄,多反映的是传统农村生活。不仅城市青年提起来一脸迷茫,甚至在民歌本受欢迎的农村,年轻一代也因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对民歌失去了兴趣。
传承和发扬后继乏人,生存的土壤又日益贫瘠,对略阳民歌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在走访和调研中,略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民歌传唱者们的共识逐渐统一:一方面要加强略阳民歌的抢救与保护,为民歌研究和传承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让略阳民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壮大的土壤,让民歌回归家园。
挖掘,口口相传的民歌如何“回家”?
“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大课题。保护的关键是留住略阳民歌的传承体系,而传承的关键是找到略阳民歌的后来人。只有这样略阳民歌才会越唱越红火。”谈及略阳民歌,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思路清晰。
作为挖掘略阳民歌“新人”的一种尝试,2014年5月,以“挖掘、传承、交流、创新”为主题的首届略阳民歌大赛鸣锣开赛。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比赛尤其注重群众的参与性。不分组别,不受年龄、性别、唱法、形式限制的赛制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全县100多位农民歌手报名参加比赛。
赛事的组织者县文联主席费宝成说:“过去人们印象中,民歌是乡下人唱的歌,不登大雅之堂;尤其在这个日渐城市化的社会中,民歌更是土得没法听;可实际上,民歌唱的却是人们普遍的亲情、爱情、乡情,这种情感放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大赛的意义不是比个高低,而是要把舞台真正还给群众,起到弘扬、传承原生态优秀民歌的作用。”
《抬工号子》正是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略阳民歌之一。这些在略阳县白雀寺镇木匣沟村流传的劳动号子,起初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看好。但在大赛中却一鸣惊人,演唱者谢林山等几位村民凭借原生态的唱法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一举夺冠,并在随后举行的全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与民歌大赛注重挖掘民歌演唱者不同,另一群执着于略阳民歌传承的文艺工作者则把目光聚焦在传统民歌的挖掘和整理上。作为其中的代表,已经70多岁的略阳籍中国音协会员吕福生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群众音乐组织和略阳民歌的搜集整理。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略阳民歌集结成册,希望能留住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吕福生的心愿终于实现,一本集结着他毕生心血的《略阳民歌》正式出版。新书出版当日,参与整理出版的薛云升等音乐家,第一时间就将带着墨香的新书送到民歌爱好者的手中。他说,“民歌来自群众,作为挖掘整理者,只有让民歌重新回到人们手中、心中和口中,它才能真正得到热爱和珍惜,也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心血才不会白费”。
传承,告别土地的民歌何处生根?
“一把扇子二面黄,一面姐来一面郎;当中隔了一张纸,强如隔了九架梁。”“东山应来西山和,放声唱歌薅草歌。唱歌不为别的啥,只为解乏人快活。心里高兴手脚快,除草保苗粮满坡……”
夏天,略阳县白雀寺镇第二届地方文化艺术节文艺展演如期开唱。与其他文艺演出不同,表演的重点是以略阳民歌为主体的地方民俗演示。当平日里握着锄把的手拿起唢呐、鼓槌和麦克风,印象里只会吼着号子的农村群众唱出婉转悠扬的旋律时,也让许多参与表演的演唱者深深陶醉:“以前没听过略阳民歌,没想到这么动人、这么有魅力。”
一个乡村舞台如此动人,原因何在?活动的承办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高正武说,活动虽然简陋,却是真正意义上老百姓自己的舞台,唱的也都是身边的乡土事儿,这恰恰是很多流行歌曲不具备的优势和潜力。既要让略阳民歌接地气,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还要推陈出新找到符合时代特点的旋律和内容。这正是略阳在推广民歌普及中不遗余力做的两件事。
为了帮助略阳民歌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略阳县采取“旧瓶装新酒”、旧曲改编、新民歌创作等多种形式,通过省市县各级舞台,先后推出了《走端午》《请喝一碗罐罐茶》《山城美山城乐》《雀儿歌》等十多首新民歌,这些民歌一经推出,就以其鲜明的现代气息、现实情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略阳又将民歌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资150余万元建立文艺创作发展基金,重点鼓励略阳民歌等地方文化的创新创作。
尽管起色明显,但对于略阳民歌,传承和发扬的长路依然漫漫。当问及略阳民歌会不会消亡时,略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肯定地回答:“民歌民歌,有民就有歌。有了民,民歌就一定不会消亡。”
新闻推荐
近日,略阳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举行。以此全方位、多角度检验该县中小学“阳光体育”成效。来自全县中小学32支代表队的790余名运动员,参加田径、篮球、乒乓球和足球共4个大项56个小项的激烈角逐...
略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略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