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英和她的泥塑作品华商报记者 王雨薇 摄
华商报讯(记者 王雨薇 实习生 简敏)几块普通的黄泥巴,经过李全英的摔打、揉捏、塑性、雕刻等步骤,便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泥塑作品,并获得“巧娘大赛”一等奖,其中有沉静大气的仕女像、也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55岁的她,乐观热情且坚强,画过油画、绣过“清明上河图”,还曾战胜了癌症。
参加巧娘大赛学做泥塑 一个多月做出7件作品
5月末的一个下午,在略阳县一家属区内,李全英家里的柜子、冰箱、餐桌、窗台上,都摆放着她的泥塑作品,有孔雀、黄牛、仕女像等等,黄泥塑成的作品,依然维持着原有的黄泥本色,传神又质朴。
李全英是略阳县人,今年55岁,会画国画、油画,还曾绣过7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而近些年,自学的泥塑也做的有声有色。2011年汉中市举办“巧娘大赛”,因为李全英会画画,单位便推荐她参赛,看了参赛项目的她,对泥塑别有了一番感情。
“以前也从未做过泥塑,因为自己年轻时就画画,空间感还有,国画、油画也都画过,想着这些都是相通的。”李全英笑着回忆自己第一次做泥塑,从确定项目到拿出作品,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的整个过程很顺利,构思、造型,从未接触过泥塑的她,通过摸索、翻阅资料,做起来十分上手。
原料就是黄泥巴,李全英说,她选择的是深黄泥,粘性强,在建筑工地和农村山里,老伴儿都陪她去挖过黄泥,泥背回家后,在水里浸泡,沉淀后粗泥被过滤掉,再对细泥经过摔、捶、揉后就可以开始制作。
“第一次做的时候有个年轻小伙来帮忙摔泥,不到半小时就跑了,很费力。”李全英笑着示范摔泥,费体力的摔泥程序,她却并不觉得累,反而很开心。
而对于制作,李全英有自己的方法,小塑料板等搭成的简易架子,几把用来雕刻造型的小工具,挖回的黄泥,基本就是她做泥塑的所有材料。为防止干裂,李全英还会加入一些特殊材料,而这些也都是她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的,为了更好地展示泥塑的原质,做好的泥塑她也基本都不上色。
“构思最重要,想好了做起来很快,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做好一件。”李全英总是笑着说做泥塑很简单,主要是构思、还有空间感要好,造型能力要强。
自学一个月后,李全英带着自己的7件作品去参赛,有神态沉静、发髻细腻的唐代“仕女像”,还有两只熊猫山间戏耍的“双宝戏”,以及一篮装着鱼与玫瑰花的“吉庆有余”等等,最终在汉中巧娘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乐观热情的她在丈夫眼中坚强有毅力
如今,李全英空闲下来,还是会继续画画、做泥塑,今年为迎新春做的“三阳开泰”还被单位拿去展览,“平时要多看,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灵感。”
虽然一路过来也有波折,但她好似从来没有觉得生活有多艰难,这样乐观热情的她,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笑着,而她的丈夫孟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1993年时,李全英被确诊为结肠癌,当时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3个月,坚强的她一点儿也没害怕,甚至连进手术室时,都是自己走进去的,手术后情况好转,“当时还陪她去山里采风画画,复查也从每一个月变到每一年,再到每三年,直到现在基本不用再去医院了。”
孟先生说,在他眼里,妻子很坚强、有毅力,不管是用5年时间绣7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还是自学泥塑,甚至战胜了癌症。他希望妻子可以开心,他也会永远支持她。
新闻推荐
近日,有网友在略阳一座大桥上发现,有数根清末制造的汉阳钢轨还在服役华商报讯(记者王亮通讯员余江)“1902汉阳铁厂造”“M·C-1906-A·T……”近日,有网友在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