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泉在西洋参地里拔草。
?扫码关注相关报道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我记性差,但是‘扶贫社’的事我记得清。”7月5日,留坝县留侯镇桃园铺村村民岳金泉告诉记者。
岳金泉心中的“扶贫社”,全称叫“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2016年8月,留坝县村级组织制度性创新,搭建起以村支部为核心、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平台,给村级组织留下了“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
当天8时,记者赶到桃园铺村时,岳金泉已经上雷家山西洋参基地拔草去了。记者随即赶到山上,在西洋参基地采访了他。
岳金泉今年67岁,家里5口人,老伴身有残疾,还有一个单身兄弟跟他一起生活,家庭负担重。
他之所以对扶贫社的事“记得清”,是因为跟他的收益有关。桃园铺村组建首批扶贫社时,岳金泉拿1000元入股扶贫社,支持村上做产业。2017年,他分红1500元;2018年分红1600元。
“我入股了1000元,两年分红3100元,是不是把本金都给分完了?”老岳有些担心。县委宣传部随行的驻村干部胡军说:“你的股金一直都在,只要扶贫社做产业,你的股金就会一直分下去。”
“我不识字,不敢种,怕亏本。”老岳人虽然勤快,但缺乏种西洋参的勇气。这时,村扶贫社发挥了作用,工作队成员上门为他鼓劲打气,并协助争取贴息贷款;全程为他提供技术指导、跟踪服务。
“西洋参是年年种,年年收,年年投。”老岳累计投资10多万元,现在不仅还清贷款,还建起新房,摘了“贫困帽”。“扶贫政策再好,自己不动光靠国家,会啥都没有的。”如今,岳金泉被村扶贫社聘为保洁员,每月有500元工资。闲暇之余,他还入园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元。
2018年数据显示,留坝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示范点116个,培育生产大户165户,发展食用菌700万筒、养殖土鸡8.5万只、土猪1.1万头、中蜂3.2万箱,种植中药材5200亩,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元。目前,留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只见村道整洁,绿树成荫,农户房后有树,庭前有花。在村民李志瑶家门前,“卫生模范家庭”小红旗随风摇曳。自“我爱我家”活动开展以来,李志瑶主动将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所以,他家的小红旗一直没有被“撼动”过。
留坝健全“三队一屋一规”制度,破解了扶志扶智难题。
“三队”就是依托扶贫社的卫生保洁队、自来水管护队和乡村道路管护队;“一屋”即是“德美屋”;“一规”是村规民约。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留坝县以村级扶贫社为抓手,用活“三队一屋一规”制度,使农村事务等棘手难题迎刃而解。如今,家家爱环境、人人讲卫生已经成为留坝农民的生活习惯。
“扶贫社是个‘筐’,农村事务都能‘装’。”扶贫社组织群众有方法,提供公共服务有平台,扶志扶智有制度,吹奏起村民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和谐新曲。
留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留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