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潇
然而,不是每个林场都具备发展“副业”的条件。在勉县国有张家河林场,场长王大庆向我们介绍:林场曾经尝试过几个很看好的种养业项目,可是最后都遭遇了“无情的失败”。
林场是石质山,国有林又在山顶上,搞二三产业都不行。地理条件太差、坡陡山高,种养业都失败了。一次在场部后面养大鲵,山上海拔在2225米,冬天太冷,水结冰了,鱼都死了。1999年养果子狸,遇上非典,失败了。2005年养了一千只鸡,因为海拔太高,也失败了。
王大庆说:国有林场的终极目标,是管护好、培育好这一片森林,为国家的生态利益发挥最大的作用。希望在国有林场改革的过程中,能将全部一线职工纳入全额的财政范围,让大家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以及一些人才政策能不能多倾斜基层单位,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进来,补充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解决人员老化严重的问题。
在留坝县国有闸口石林场,场长龚慧军说,“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完全是为了留住人,没有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考虑的。”他于1993年参加工作,是第38个进林场的职工,至今像他一样40后、50后的职工占比85%。林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成立,为了解决汉中周边的木材需用缺口,定额伐木,记上工分。
直到国家《森林法》出台后,才有了采伐限额。林场由此经历了两次低潮。一次是《森林法》颁布后,林场由200人减少到40人。一次是1999年禁伐后,工资待遇不好,人员流失严重,请长假出去打工自谋生活的人,在年轻人中有60%。到2005年左右最为艰难,基本是举债过日子,林场没有收入,只出不进。
2000年,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中央财政按人均每年8000元核算,但是,近年地方配套的两千元指标远远没有跟上。2008年年底,其他单位已经实施绩效,林场没有条件,职工生活艰难。
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林场职工利用空余时间、林下资源,发展林业产业,相对比以前有所好转。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解决了没有房子的问题,人心又在这几年凝聚了起来。
在谈及一些产业规划时,龚慧军说:“利用就近选择的地方,增加副业收入,多少能待得住人。作为一场之长,林区的生态安全与职工的民生问题都要管。相信人只要勤快,凡事就有出路。”
新闻推荐
马定忠,男,1963年4月出生,留坝县闸口石完全小学教师。扎根山区任教34年,他既是山里住校孩子的老师又是“爸爸”,给孩子们打饭、洗衣,陪孩子们做游戏,发现大孩子有心事就及时沟通引导,让他们打开心结,快乐...
留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留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