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为寻找那些图书,为寻找读过那些书的人,我和《寻找国立一中》剧组的小伙伴们跑遍半个中国。
人找到了。
那些经历了抗日战火的老人们,回忆82年前从日寇的枪炮下逃出来,历时十年,辗转万里,终于在汉中安稳了课桌,无一不流下激动的眼泪。
书没找到。
我们在河北采访时,沧州日报的记者杨金丽告诉我们,1937年9月下旬日军占领沧州前,设在泊镇的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师生在校长杨玉如的带领下,确实抢救出来部分图书和一些教学仪器。李永祥,沧州第八中学的一名老师,他对抗战时期中学南迁进行过专研和考证,他说,当年日军占领沧州前,对县城进行野蛮轰炸,沧县中学的师生们真还冒着炮火从学校抢救出部分图书和教学仪器。
他们说,那些图书和仪器是在运河上的船,在沧州沦陷前的一个有月光的夜晚,逆水而行,驶出华北平原。
他们还说,感谢我爷爷刘树森。我爷爷带领部队在沧州北的姚官屯阻击日寇,从时间上为抢救出那些图书和仪器提供了可能性。
可惜,我爷爷带领的部队在那次阻击战中激战三天三夜,近两千将士阵亡,我爷爷身负重伤,直到去世,身上还有在那次战斗中日军射进他躯体的子弹。
可惜,我们的纪录片快封镜时,还没找到那些图书和仪器的下落。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想,如能找到它们的下落该多好,哪怕看一眼也行啊。
那些图书和仪器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搞清了。1938年初,师生们带着图书和仪器先到河南开封,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胜利后,师生们高兴坏了,认为再有几个台儿庄这样的胜利就可以回到家乡继续读书。高兴没几天,徐州失守,师生们在炮火中带着图书和仪器撤到漯河,日军轰炸漯河,继续南迁,来到豫西南一个叫淅川的地方,在淅川和西峡口办起了当时称谓的国立第一中学。当时办学的条件很差,校舍大部分是当地废弃的破庙和临时搭建的草房,课外活动,一是锻炼身体,二是看他们从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图书。他们知道,那些书来得不易,看书时极为小心,生怕把书弄脏了,翻皱了。1944年4月,日军占领郑州,直抵南阳,隆隆的炮声中,师生们带着图书和仪器开始了又一次迁徙。当时,日军是突然进攻,行动很快,在慌乱中,学校只能把图书和仪器分散给师生携带。走到西峡的丁河店,一些师生因为带的东西多实在走不动,便把自己的东西扔掉,唯独把那些图书和仪器带着,辗转三千多里路,两翻秦岭,来到设在汉中城固的学校,把书和仪器交给学校后继续办学,直到1949年解放。
在1938年到1949年的11年间,在老师的培养下,在那些图书的滋润下,这所学校共培养出4000多名国家急需的人才。我们在采访中,见到很多院士、教授和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或许,是使命的关照。
2019年9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到汉中市档案馆目睹了当年国立一中留下的珍贵档案后,来到莲花池边的汉中市图书馆,原本是想补点翻阅资料的镜头。找到馆长杨汉军说明来意,杨馆长说他们图书馆真有国立一中的图书。
走进古籍图书室,杨馆长拿出一些图书给我看,书上有“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和“邢台女子师范学校”等图章。而且上千本书。
八十二年了,这可是经历过战争硝烟的图书,这可是二千多将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图书,
这可是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秘籍的图书!
新闻推荐
日前,陕西省住建厅通报5月至7月会同陕西省文物局对该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调研评估有关情况。通报显示,历史文化...
城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城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