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文文
王德财是城固县天明镇黄泥村的贫困户,因为12岁时的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腿。尽管如此,群众眼里的他仍是个“爱折腾”的人。
伤残后,生活仍要继续,王德财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这山这水不养懒人,摆脱贫困得靠自己”。腿不方便了,老王学会了竹器的编制,靠这个手艺,再加上养几头猪,种点粮食,还能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但随着近几年市场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编制竹器的收入锐减,家中的生活又成了问题。
去年以来,天明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以脱贫攻坚引领全镇工作大局,实现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政策、资金、措施精准到位。同时,特别注重用政策激励民志,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看到国家脱贫政策这么好,老王当即就积极响应,并在镇村干部帮扶下饲养了13头生猪,净收入3600元。再加上驻村工作队县林业站免费提供的苗木和地里收的粮食,王德财家的基本生活问题就解决了……
“人有志气,就有人帮。”老王说。今年初,驻村第一书记陈海刚给他出主意:“生猪价格受市场因素波动较大,收入不确定,你再发展养牛业吧,‘两条腿\’走路更稳更快。”随后,镇村积极为他联系国土部门,批下了牛圈地基,并且通过村资金互助协会,为他解决资金,资助他发展养牛业。老王已经在心里盘算起来了,买一头母牛,繁殖牛崽。再买2头仔牛饲养2至4个月,净利润能达4000元。到年底,这头母牛能产下一头牛崽。接着,又怀小牛,再增加2头仔牛,明年底就能养到5至6头牛,最近牛市场稳定,牛崽、成牛都有收入,一年以后年收入就能上万,脱贫没问题。当然,老王眼下难处也不少:建牛圈的钱还差一点;自己腿脚不方便,以后牛多了,劳动力缺乏也是问题。
面对困难,老王不等不靠,自己想了很多办法,“现在政策好,不能再等了,光等着政府来扶,咋能真正致富?”
“扶贫在扶志。让党的好政策激发脱贫志气、确立致富志向,这才是根本。”天明镇党委书记张旭枫说。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陈耀芊在城固县有这么一位金融扶贫“准妈妈”,带着身孕战斗在扶贫岗位。她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她个性朴实、刚强率真、爱岗敬业,她就是该县沙河营镇上道院信用社会计陈雨欣。陈雨欣...
城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城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