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新闻 留坝新闻 镇巴新闻 略阳新闻 宁强新闻 勉县新闻 西乡新闻 洋县新闻 城固新闻 南郑新闻 佛坪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城固新闻 > 正文

——汉中市坚持“两山论”系统性推进环境保护“治理样本”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西安晚报 2016-11-0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汉中市一江两岸会客厅

□张敬波

生态是汉中的本色,绿色是汉中的底色。

汉中地处巴蜀、荆楚和秦陇接壤处,秦岭巍峨于北,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间。汉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历史的长河流淌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成为最响亮的时代旋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国家领导人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压力,汉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肩负起“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的政治责任,毅然将环保的重担扛在肩头,阔步奔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两山论”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最为重要、影响长远。

“生态立市”的汉中高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汉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环保优先、生态立市”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生关系。

国家领导人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基层实践]“十二五”以来,汉中市坚决贯彻“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

该市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程,纳入人大政协监督的重点领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委书记带头组织推动,市长亲自部署督导。环保工作及相关问题多次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

该市围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大气和水土污染治理、重点环境综合整治、环保创建等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部门、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9个工作领导小组,逐项制定工作方案,逐级夯实责任、落实任务,并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考核办跟踪督查问效。

汉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汉中市环境保护督察巡查方案》,将环保督查纳入纪检、监察部门和督查室日常工作,不定期开展巡回督查、问政督查,督促县区切实履行好环保工作“党政同责”、“首长负责”和“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将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工作纳入环保实绩考核,分值占比逐年增加,2016年又将9个市直部门纳入全市环保主要目标考核。

该市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日常实行亮灯警示和督办单制度,年终将环保检查考核计入各县区和单位综合考核分值,并纳入市管领导班子考核,对出现重大环保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敢为人先”的汉中速度——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战略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都是重要的手段。

国家领导人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层实践]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汉中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汉中市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意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办法》等文件。举全市之力实施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声环境质量保护、辐射环境防护和节能减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重大战役,全市经济发展“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

空气环境质量: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2012-2014年优良天数年均超过340天,2015年执行新标准后为282天,今年优良率87.5%,排名全省第三。

水环境质量: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全市湖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1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无重大环境污染源。

声环境质量: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保持良好水平。

辐射环境质量:环境辐射剂量与被测环境本底水平相当,辐射环境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节能减排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削减COD排放量9533吨、氨氮排放量1246吨。

突发事件应急:成功应对处置2012年宁强县“5.5”苯乙烯泄漏事故和2015年11月甘肃陇南尾矿库泄露锑污染事件,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

“战役攻坚”的汉中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打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汉中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国家领导人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基层实践]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汉中市委、市政府瞄准短板,精准发力,打好“六大攻坚战”。

在“减煤”上下硬功。出台“禁煤令”,划定“禁煤区”,签订责任书,制定奖补办法。全力实施燃煤锅炉拆改和煤炭整治。全市拆改燃煤锅炉871台,“禁煤区”基本实现燃煤锅炉“清零”。关停取缔“禁煤区”内煤炭销售企业及场所76家,出台煤质替换方案和困难群众补贴办法,对7748户困难家庭实行冬季取暖煤质替换免费补贴。新增天然气管网50公里,用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年削减煤炭使用量约118万吨。

在“抑尘”上聚合力。严控建筑工地粉尘污染,严格落实“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项措施;增加城市道路清扫范围及洒水频次,市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70%;建立中心城区扬尘污染源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监管;严密管控渣土运输车辆。今年以来累计查处“三无”建设项目13个、道路扬尘污染198起、违规运输车辆5143辆(次)。

在“控车”上出实招。强力推动“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划定禁行区域,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1503辆;实行机动车环检和安检“双同时”,发放环保标志14.7万张,标志发放率达72%;全面供应国五油品、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全市70%以上出租汽车为双燃料车(中心城区达到100%);市中心城区淘汰黄标公交车57辆,更换电动公交车66辆。

在“治源”上求实效。突出抓好水泥、钢铁、火电、化工企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提标改造,先后完成31个废气治理工程,建设治污设施46台套,关停化肥、粘土砖、地条钢、球团竖炉、水泥机立窑企业(生产线)等落后产能53个,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全面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完成179座加油站、5座储油库和33辆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任务;取缔非法烧烤摊点40余户,更换环保无烟烧烤炉具575套;396家餐饮门店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实施中心城区内青啤汉中公司、汉江药业、中材水泥、理想化工等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其中,南化公司已停产准备转型。

在“禁燃”上用狠劲。建立秸秆禁烧长效监管机制,实行“村、组、镇、县、市”5级严防死守、堵疏结合等措施,实现“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秸秆。全市设立禁烧执勤点5000余处,汉台、城固、南郑三县实施24小时视频监控,监控范围扩大到900平方公里。禁烧期间,全市禁烧率达到95%以上,对9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经济处罚或警示训诫谈话;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无火点。整治燃放缴烟花爆竹污染,累计收缴烟花爆竹5390件,制止、纠正违规燃放行为217起,办理行政案件83起、行政处罚91人。

在“增绿”上拓空间。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推进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立体空间绿化,最大程度增绿、扩绿。每年栽植绿化树木和经济苗木近800万株,市中心城区建成区补植更换各类行道树4000余株、绿篱8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一江两岸”景区慢行系统,绿化覆盖率达到36.89%,绿地率达到32.11%。

汉中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6月7日起至11月1日,汉中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部为优良,优良率100%,全省排名并列第一。前10个月优良天气为252天,同比增加10天,全省排名第三;空气质量指数同比下降5.8%,PM2.5同比下降14.3%。

“民生至上”的汉中温度——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国家领导人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基层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

汉中市下定决心、铁腕治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原则,以环保大检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为抓手,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全面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方案,建立县区、镇办、村组(社区)为责任主体的三级监管网格,严格落实污染源网格化监管和随机抽查制度,对涉气、涉水、涉重金属等企业和工业园区实行污染全过程监管。

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项目审批,坚决杜绝“三高”企业和产能过剩项目落户建设。全市新上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市本级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73个,涉及总投资552亿元。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实现了环保与发展共赢。

扎实开展环保大检查问题整改。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大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制定整改方案。层层包抓,逐级夯实责任,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突出环境问题和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单,分类施策,逐一整改销号,对整改无望的坚决关停、强势整改。开展专项督办、重点督办、跟踪督办,公开排名、约谈后进,对按期完不成任务的,将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严肃追责。截至10月底,全市突出环境问题和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改率分别达到96%和95%以上,名列全省前茅。

严格环境执法。市人大常委会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汉中环保世纪行”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对《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专项视察2次。建立了环保与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多次开展环保、公安联合执法,重大环境案件公安提前介入。出台环保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12369环保投拆接处受理率、办结率均达100%。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环保大检查和专项执法行动165次,集中约谈违法排污企业112户,查处环境违法问题900余起,立案处罚460起,罚款1210.4万元,行政拘留11人,1人被判处环境污染罪。

“山水共治”的汉中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个体与群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国家领导人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基层实践]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近年来,汉中市自觉肩负起保护“汉江源头水源”和保护秦岭自然生态两大历史重担和现实使命。

——综合施策,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安全。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创新治水、全民治水,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新机制,持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

持续治理污染源。在工业污染治理上,淘汰关停污染企业和生产线163家(条),实施污染深度治理项目275个,建设污染处理设施412台(套),全市国、省控重点源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在生活污染治理上,采取现场督查、倒逼加压方式,提前两年实现市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两厂(场)”全覆盖,日处理生活污水28.2万吨、生活垃圾1750吨,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9%。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上,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55个,建成2个有机肥生产企业、22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在面源污染治理上,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整治旅游环境活动为抓手,累计清理城乡垃圾2.7万吨,新增污水管网180公里、改造污水管网730公里,新建镇、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4个、垃圾处理设施48个。“十二五”期间,全市削减COD排放量9533吨、氨氮排放量1246吨。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建立完备的框架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对33个水功能区确界立牌、开展水质监测,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划标准;全面排查整治汉江、嘉陵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433处。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汉师附小节水示范校园创建和石门灌区、汉中锌业、青啤汉中公司水平衡测试工作。

积极修复水环境。积极实施重点区域绿色屏障工程和汉江流域水质保护屏障任务,持续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和滨江湿地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51.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904万株,森林抚育11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0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6.13万公顷,完成堤防主体治理118.35万亩,绿化水岸线368.7公里;每年可保土346万吨、涵养水3.5亿立方米。

汉中市列入《丹治十二五规划》的10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1个城镇垃圾处理项目、28个水土保持项目、8个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项目、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5个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1个尾矿库治理项目均基本建成投用。西汉水、嘉陵江锑污染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已全面启动。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治理或搬迁保护区内污染源52个,市中心城区关闭水源井6口、略阳县和西乡县调整了取水口。加快备用或应急水源建设,《石门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已报请省政府审批。勉县长林镇、汉台区铺镇和城固县柳林镇等水源地已完成水质水量论证。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汉中市江北区域地下水新水源地选址论证报告》,并着手对中心城区江北区域地下水新水源地实施保护。

——坚守红线,强化秦岭自然生态保护。

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禁止开采区、限值开采区、鼓励开采区合理配置矿权,对秦岭保护区范围内9个县区的212个持证矿山采矿权均设置在2600米标高禁采区以下;未进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坚决不予审批。开展“三保三治”行动和4次秦岭生态专项执法检查,共查处秦岭区生态环境违法问题53起,关闭露天采石矿山28家,到2020年拟再关闭121个。

及时督促矿山环境修复。新办和已有矿山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实行“边开发,边治理”;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发证企业已缴存保证金2196万元。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汉中市在争取中省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的同时,挤出2490万元财政资金,补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7个。

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区监管。制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区划18个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达4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5%;目前,已建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今年,汉中市对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采砂、养殖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汉中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2015年全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86.43%,居全省首位。

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

天汉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群众福祉、关乎汉中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富民强市的宏伟蓝图。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发展理念到制度设计,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循环”、“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推进环保治理的强大合力。

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水源地保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汉中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中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

未来几年,汉中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力争2018年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新闻推荐

城固城区夜市占道经营整治成效显著

????执法人员正在检查夜市占道经营及露天烧烤既妨碍交通出行,又影响市容环境,广大市民深恶痛绝,城管执法屡禁不止。今年入夏以来,城固县创新工作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罚并举的治理原则,积极...

城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城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汉中市坚持“两山论”系统性推进环境保护“治理样本”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