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 想透来 桂林更“有戏”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首页上一期 下一期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版面概览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下去 想透来 桂林更“有戏”
访桂林剧作家王志梧
王志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苏文娟
王志梧2010年退休,他笑称,自己退休之后的主业就是在家带孙女。其实,细细问来,王志梧退休后是从事了“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工作,除了自己的小孙女,王志梧还要抽出精力为青年一代剧作家的剧本“把关”,帮他们提出修改和精进意见。作为资深剧作家,王志梧说,目前桂林市的编剧队伍,老中青都有,实力雄厚,这在整个广西都是唯一的。随着桂林市正在实施的“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的推进,王志梧希望桂林市能多出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也希望在演员的培养上多下功夫。
■王志梧简介
194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西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曾任桂林市文联主席。
先后发表剧作20余部,出版有个人剧作选《山风集》,代表作有《五子图》、《双上吊》、《人情债》、《山风》、《罗汉坡》、《大儒还乡》等。作品曾获文华剧作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全国戏曲小喜剧比赛优秀编剧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五个一工程入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0多次。作品以表现桂北农村生活题材见长,用桂北农民喜闻乐见的彩调艺术表现当时农民的生活。不少经典剧目历演不衰。1992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文化部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广西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等荣誉称号。
访谈
过去以宣传为主 现在以人为本
记者:您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桂北农民的生活,被称为农民的专职剧作家,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民是否有变化呢?
王志梧:现在的农民和过去的一辈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了。过去我写过《人情债》、《山风》、《五子图》等彩调剧,描写当时农民的生活,包括观念上的一些落后,因为观念而产生的生活上的一些矛盾。在《人情债》中,我写的是婚丧嫁娶中,农民要出份子钱,对家庭的影响和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旧俗陋习都已经没有了。农民首先从观念上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他们知道要走出大山,而不是固步自封。现在的农民见识可能比城里人还多,他们获得的资讯也不比城里人差。
记者:如果现实中的人物在变化,那创作作品时应该怎么调整呢?
王志梧: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也在不断地发展。最明显的就是过去我们以宣传为主,现在我们要以人为本。文艺创作在我国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和宣传相结合,弘扬的是一些想要传达出来的东西,我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作品也不算陌生。现在的戏剧创作就要重点塑造人物,用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把整部戏支撑起来。我和齐致翔、杨戈平一同创作的《大儒还乡》,就是通过塑造陈宏谋,演绎了一场天、地、君、亲、师的爱恨大碰撞。整个剧作,都围绕陈宏谋而展开,他对自己的反思,对自己的追问,同时他自己跟朝廷、家庭等碰撞和矛盾,让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在人生长河中追求至善至美、在人性不断完善之路上顽强跋涉的坚强灵魂。
创作精彩作品 要沉得下去想得通透
记者:我了解到,您的很多早期作品,在其他地方还在上演,说明它们仍有生命力。你能创作出这样生命长青的作品,其中诀窍是什么?
王志梧:主要是因为我有生活体验。我说的生活体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身在其中的体验。我最开始是写小说的,在资源县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干农活,跟农民一起生活,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方式我都懂。我为什么能写出《人情债》,就是因为我当时亲眼看到有农民因为出份子钱没有钱,而打欠条,这个欠条还是我来帮他写的。那时候农村非常看重婚丧嫁娶,份子钱不但不能比别人少,还要在宴席当场公布数字并记录在册子上,很多农民被压得苦不堪言,要么到处借钱,要么就直接给打欠条。
记者:如果说早期作品都有您沉下去体验生活的影子,那《大儒还乡》呢?这个剧创作的契机是什么?您没办法体验陈宏谋的生活啊?
王志梧:除了沉得下去之外,创作还要求你想得通透,把一个问题想透了,你也能创作出有深度的精彩作品。我指导的一个学生,他想创作一系列反映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妻子和留守儿童的剧本,他想了很多表达方式,但都被自己推翻了,因为很多都落入了俗套,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些问题。他就一直不断地创作和推翻,直到有一天,他想到了“全家福”的概念,成品中,他描写了一个摄影志愿者,要去农村帮大家免费拍全家福,结果走遍了农村的每家每户,都没办法完成这项工作。这个点是不是很巧妙?非常精巧地反映出了问题。后来这个作品不但受到观众欢迎,也获奖了,得到了专业上的肯定。
再说《大儒还乡》,我们是没办法体验陈宏谋的人生,但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来想这个人物的一生。当时我和杨戈平、齐致翔也是想了好久,怎么塑造这个人物,制造一个什么冲突。想了很久之后,突然悟到,人的一生,最难的事不是面对困难,而是否定自己,反思自己。敢否定自己,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点一出来,我们的创作就行云流水了,所以为什么《大儒还乡》拿了那么多奖,演了那么多场,因为它的立意达到了一个层次。沉得下去体验生活,静下心来想清楚问题,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发展桂林文化 要注重人才培养
记者:目前我们桂林的戏剧创作是处于什么位置?
王志梧:我就拿广西铜鼓奖来说,从第一届开始,前六届,我们桂林拿到的奖是广西其他各个市拿到奖的总和,这就是我们的实力。现在的戏曲创作者,我们桂林的实力也是最强的,广西其他各个地市都比不上,我们有老中青三代剧作家,而且还在不断地培养。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戏曲研究院,和国家级的剧作院合作,开设培训班,还为这些年轻的剧作家打造了剧本库。你创作的剧本,要经过几轮评审,其中就有国家级剧作家的评审,如果通过了,可以进入剧本库,一旦有合适的平台,可能就会一炮而红。
但我也有一些担忧,就是在戏剧演员方面,我们桂林有点走下坡路,断代比较严重。桂林市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比较多,都是上一个时代走出来的优秀演员,很多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青年一代还没有起来,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帮他们走出来。我在平时观察到,我们也有很多有灵气的演员,但他们总是在重复地演过去的角色,比如一些年轻小伙子小姑娘总是在演《王三打鸟》、《新拾玉镯》之类的人物形象,不容易走出来。
记者:目前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如何挖掘?
王志梧:桂林是一片宝地,生活在这里的文艺创作者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桂林有百越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还融合了岭南文化。桂林的文化杂而厚实,可以挖掘的宝藏丰富多彩。而文化才是一个城市和地方的标志。比如说城市建筑,如果你有高楼,可能南宁有更高的楼,世界上还有更多摩天大楼,但文化不一样,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通过文化反映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所以“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这个战略很正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传承经典。上次我看电视,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在播出彩调剧《人情债》,说明这个剧作还是有生命力的。桂林在做文化宣传这方面,应该把经典也囊括在内,让大家知道我们有这么精彩的经典作品。同时,创作反映时代变化的新作品也很重要,原来全国有300多种小戏,很多已经消失了,我们要让这些地方戏剧和文化传承下去,就要不断创作。新一批优秀演员的诞生也有赖于此,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合适的戏剧,让他们树立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也能帮助这批年轻演员走出来。当然,这其中人才的培养还是最重要的,文化以人为本,挖掘桂林的文化,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扬唐霁云)近日,记者在“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了解到,资源县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年后已经开始报名,农村劳动者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可免费(培训补贴个人先垫支、后补贴)参加培...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