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文俊通讯员胡芳芳
近年来,资源县积极响应桂林市“万企帮千村”活动,发动广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企业发展帮扶贫困村,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我们在帮扶贫困村工作中,创新探索出入股分红、农企双+、就地务工‘三大模式\’,达到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资源县源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合作社正通过“三大模式”,投入到资源镇石溪村、天门村,河口瑶族乡高山村、立才坪村等多个贫困村脱贫攻坚中,有力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产业发展是帮助贫困群众持续脱贫的关键,但在实际帮扶中,部分五保户、因病致贫户等没有劳动力,产业发展便无从谈起。
“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户贫困户有5万元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的免息贷款及县扶贫办以奖代补政策的扶持资金,我们就通过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成为产业发展基金,有合作社集体发展养猪、养鸡及种植中草药等产业项目。”该负责人说,通过这种方式,贫困户原来手中“不活动”甚至“直接消费”的资金变成股金,贫困户变成股民,相当于有了能下蛋的“母鸡”,确保了他们能有持续的、稳定的收入来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贫困户共筹资近200余万元(含金融贷款)用于投资,2017年每户分红普遍在6000元以上,8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关系(贫困户)”的企业带动模式,贫困户可以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方式“+”入合作社的种植和经营中,在种植基地里实行统一种植、管理、销售等,既激发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投身创业的积极性,也解决了技术不过关、单打独斗等难题,使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标准化,更有效带动该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以该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70多户,贫困户年增加纯收入800元至4800元。
除了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合作社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就地务工,避免外出务工后无法照顾家中老人、小孩等问题出现。这些就业岗位包括吸纳贫困农民到自己入股的养猪场、养鸡场、中草药种植场、种植基地等,使贫困农民“有就业、留得住、稳保障”,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据统计,2017年,通过务工模式带动贫困户100多户,每户年增加纯收入6000元至18000元。
“鉴于该模式去年取得成功,今年我们已经和全县800多户贫困户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扬唐霁云)近日,记者在“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了解到,资源县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年后已经开始报名,农村劳动者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可免费(培训补贴个人先垫支、后补贴)参加培...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