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镇集镇全貌
中峰镇党委书记万军入户开展扶贫工作。
中峰镇镇长蒋勇文下村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
中峰镇的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图为中峰镇车田湾村新貌。
城镇化建设让中峰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中峰镇上下齐心,确保资兴高速中峰段顺利推进。
红提已经成为中峰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龚坤林胡限周玉婷
近年来,资源县中峰镇紧紧围绕全县“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切实做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环境治理、民生保障六大工作。截至今年10月份,全镇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7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3.75%,同比增长9.3%;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同比增长16%;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3.1%;预计居民可支配收入9576元,同比增长5.1%,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重大项目迅速推进,屡创中峰速度
11月中下旬,资源人民期盼已久的资兴高速进入正式通车倒计时。在资兴高速中峰镇靠近县城的高速路口,几台挖机挥舞着巨臂正在作业,位于中峰镇境内的县城至高速路口段的迎宾大道扩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我们要全力保障落户我镇重点项目推进。对落户我镇的重点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抽调人员专项对接,确保各项目的有序推进。”中峰镇党委书记万军说。据他介绍,资兴高速公路途经中峰镇车田湾村、大庄田村、官田村、枫木村、八坊村、上洞村等6个行政村,境内全长29.14公里,涉及房屋拆迁任务195户。为确保资兴高速公路尽快建成通车,中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举全镇之力推进高速公路房屋拆迁扫尾工作,已于2017年6月全面完成。全镇共签订房屋拆迁协议195份,完成率100%,拆除房屋195座,拆迁率100%。
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相关的配套项目也要及时跟进。10月1日,资源县启动了县公安局至高速路出口道路扩建项目。项目的一部分就位于中峰镇境内。接到任务后,中峰镇紧密部署,倾全镇之力确保项目顺利开工。截至10月底,全镇已完成全部113户农户、20余亩土地的土地测量和征收工作,再次展现了中峰速度。
三是官田220千伏朝阳变电站,项目规划、征地拆迁迁坟工作已经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前的三通一平在紧锣密鼓实施当中。目前,进场道路涉及的48户农户、3座房屋已全部完成征地拆迁工作,进场道路正在加紧施工铺设,场地的土地平整已经完成,正在修筑挡泥墙,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截至10月底,项目共征地80余亩,迁坟79座,迁移率100%,拆迁房屋3座,拆迁率100%,调处征地矛盾纠纷100余起,有效地保障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城镇建设促发展,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城里没什么两样,广场、太阳能路灯都能享受到。”11月17日清晨,资源县中峰镇中峰街的居民唐芳亮像往常一样,在齐崭崭铺满地砖的街道边晨练。唐老汉今年已50多岁,从小就生活在中峰街上,对这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了然于心。“这么多年来,就这两年街上的变化最大,搞得像城里一样了。我们生活在这里,越过越舒心,越过越幸福。”唐老汉笑着说。
在唐老汉的记忆中,中峰街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干净整洁。“一年前这条街还没有铺水泥路,到处坑坑洼洼的。上街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腿泥的。”唐老汉边说边带着记者在街上转。记者发现中峰街从头到尾都已进行了硬化,人行道铺了青石板,还种上了绿化树。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排列两旁,改造后的民居楼整齐划一,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颖有序。“现在整个街上的面貌焕然一新,之前吃完晚饭待在家里看电视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到广场跳舞或散步,感觉好极了。”唐老汉说。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几位街道居民。他们都说,自从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以来,街上一天一个样,现在简直换了个天地。“家里的自来水都稳定了,没有再断过水。”一直被缺水断水困扰的街道居民王春荣笑着说。
“我们搞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不是做面子工程,而是让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品位、更幸福。”中峰镇党委书记万军介绍说,中峰镇的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是全市首批13个“书记工程”项目之一,自2013年7月启动以来,共计投入了1.8亿元,城镇标准街道、道路桥梁、绿化亮化、排污、饮水和环境卫生“六大工程”19个民生项目的建设也已全部完成,中峰镇成为全市第一批13个“城镇化示范乡镇”中唯一每一个项目建设都紧扣上级时间节点的乡镇,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随着中峰镇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的全面竣工,集镇功能及品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群众对此称赞不已。
产业调整见成效,“三农”惠民安居乐业
11月17日上午,冬日暖阳均匀地洒在资源县中峰镇大源村安门前村的土地上。村民王在荣一早就来到地里为红提施冬肥。而在一旁的另一块地里,地虽然还没有翻耕,但已打好桩搭好了架子,王在荣准备在这里再扩种一亩红提。
2012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王在荣见村里的人都种红提赚了钱,也回到家里种了两亩,虽市场没有前两年那么火爆,但他今年依然获得了一万多元的收入。“在家种红提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王在荣说,“之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一两万元收入,而且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现在既赚钱,又能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以后的日子会更好呢!”
据大源村的村干部胡天桂介绍,大源村有530多户2001人,由于村里耕地少,交通条件差,2010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村里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谋生。2010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试种了40亩红提,发展很不错。2012年开始大面积扩种,如今全村已种植红提6000多亩,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现在我们不仅种红提,还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罗汉果等特色农产品,大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觉得挺有奔头的。”胡天桂说。这仅是中峰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中峰镇镇长蒋勇文一口气列举出了该镇近十年来的诸多变化,从红提的引进到技术的更新,从规模的扩大到产业链的形成,从“广西红提村”、“广西红提之乡”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农业生产到观光旅游,红提种植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一大强农富民产业。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镇红提播种面积2.265万亩,总产量2.45万吨,产值2.4亿元;猕猴桃种植面积3000亩,总产量1985吨,产值4500万元;罗汉果种植面积1500多亩,金银花2000多亩,毛竹15.5万亩。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中峰镇大力推广韩国椒、蓝莓、吊瓜、红鳟鱼等特色种养技术,目前已种植韩国辣椒150余亩,有蓝莓80余亩、红鳟鱼养殖场2个、吊瓜种植基地1个,“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集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扶贫首战告捷,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11月21日下午,中峰镇大庄田村委大庄田屯的村民张海花坐在自家新建的砖房前,和煦的冬日暖阳洒在她堆满笑容的脸上,门前的2亩多提子地里,丈夫正在施肥。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要不然我们怎么能住进新家。”今年37岁的张海花从小身体就落下残疾,无法正常劳动,再加上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家人日子过得特别拮据,连一个固定的居住房都没有,只能在地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棚子度日。2015年,张海花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政府不仅帮我们解决了住房的问题,还给我们贷款,引导我们种提子,家里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张海花告诉记者,被评为贫困户后,负责帮扶的工作人员帮她一家申请了易地搬迁扶贫资金,修建了一座新房,一家人今年住进了砖房。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她把在外打工的丈夫叫了回来,在自己的地里种起了辣椒和提子,一年下来一家也有上万元的纯收入,去年已成功脱贫摘帽。
张海花不过是中峰镇众多脱贫摘帽贫困户中的一员。据了解,中峰镇共辖10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9883户,31868人,有福景、社岭、中峰3个贫困村。2015年共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29户1227人。为打赢扶贫攻坚这场决战,中峰镇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投入12万元安装完成太阳能路灯30盏,投入8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新建村级活动中心,福景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关系进一步融洽;在社岭村,道路硬化13.7公里,新建道路6.4公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探索模式,助推产业扶贫。中峰镇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共投入60万元对福景村韩国辣椒产业进行了精心培训,成立了福景村福缘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0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其中25户种植韩国辣椒60亩。大庄田村13户贫困户种植韩国辣椒31.2亩,每亩产量1000公斤,贫困户家庭收入稳定提高。其他7个行政村产业发展也稳步推进。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6家,红提、猕猴桃、罗汉果等农产品覆盖率达67%,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同时,该镇积极探索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互联网+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模式,以“精准扶持”助力“精准脱贫”。围绕全县“十三五”脱贫摘帽目标和脱贫村贫困发生率不超过3%的要求,2016年,全镇圆满完成了福景贫困村脱贫摘帽和全镇72户275人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如何让农村土地流转更顺畅
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延续30年不变的政策的明确,更是为今后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定下了稳定的基调。土地流转将依然是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资源县中峰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中峰镇现有田地面积28000亩,截至今年上半年,全镇土地流转近6000亩;山林面积38万亩,流转1.5万亩,涌现出了一大批红提、砂糖桔等水果种植大户。中峰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极大促进了中峰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与此同时,尽管目前中峰镇农村土地流转搞得红红火火,农民得到了实惠,社会资本下乡找到广阔的投资空间,也为乡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带来了资金,将现代工业的管理机制注入农业发展,但毕竟从原来农户私底下的土地流转到如今国家政策法规保护下的土地流转时间还不长,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农户在流转土地后的利益不受侵害。
流转土地的农户利益如何确保,纠纷如何解决?
目前,农民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意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土地流转面对社会资本时处于弱势地位。例如,中峰镇一农户在与外来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农户原本是要求企业提前付清前两年的租金,在谈判时,公司也答应农户一次付清两年的租金。没想到的是,最后在签合同的时候,合同上的提前付清变成了两年一付,而农民却对此一无所知。好在当时有镇干部发现了问题,及时纠正,农民才没有吃亏。
对于流转土地的农户来说,拥有大量资本的商人和企业明显处于强势,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极容易造成农户的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被损坏。就拿农户与企业签订的流转合同的年限来说,签订多长时间才能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最大化,这是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时间的长短,农户都处于被动局面。目前农户与企业签订的土地流转的租金也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一签就是数年甚至20年之久,虽然农户一下子能拿到不少补偿款,但实际上农户拿到的租金收益是贬值的。
而对于中峰镇的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尽管上述问题需要警惕,但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打消农民的顾虑,让该镇的土地能流转得更顺畅。少部分农民的意识还没有转过来,认为土地流转就是让自己失去了土地,不愿流转自家的土地。另外,由于目前国家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空间有限,因此,农民始终把土地作为自己的最后保障。有的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少数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情况,与镇里二次延包土地时因肥田搭贫地而造成土地分散的情况加在一起,就更加阻碍了土地的流转,而使得规模化经营无法开展。
而另一个困扰中峰镇土地流转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流转协议的实施和承租人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就中峰镇的情况来说,目前尽管还没有出现农户或商家中途毁约的情况,但其中的纠纷还是有不少,主要是外来企业如何与当地农户合理分配水、基础设施等资源的问题。经调查,有不少投资者反映当地农民不允许他们使用当地的水源和灌溉设施的事。针对这些纠纷,中峰镇政府只能从中协调,难以取得一个有法律效力的结果。没有第三方的仲裁机构,我们现在基本是用行政手段去协调,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对策:成立农户组织和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为农民和企业维权。
要真正让土地流传成为盘活农村经济的好棋,首先得确保广大农民在新一轮土地变革中的利益不受损害。农民得到了实惠,才会成为土地流转政策的拥护者,而不是矛盾纠纷的制造者。政府部门在进行引导的同时,需要对广大农户进行有关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让农户知晓自己在土地流转中享有的权益和义务。而在面对社会资本时,农户最好能成立一个组织来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而避免在市场、价格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各个击破”。最好是成立农会或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让这些组织代替农民来谈判。
另外,还要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土地流出方和受让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对转包农民土地较多,规模化经营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专项扶持。这样既有利于鼓励农户、企业投资农业,也有利于农业部门对其进行登记管理。
在解决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纠纷问题上,成立一个仲裁委员会来代替目前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在上个世纪末,农村各地二轮延包工作在现有法律制度没有突破的情况下,资本下乡的负面影响更多依赖行政管理。行政成本太高,而一旦涉及经济利益,很难保证其公正公平性。因此,成立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来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是摆在中峰镇也是全市其他乡镇面前刻不容缓的事情。(作者系资源县中峰镇党委书记万军)
(本版图片由中峰镇政府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周映)11月18日开始,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区普遍出现了降温天气,11月21日,广西天气比较低迷,大部气温均不超过10℃,其中桂北大部气温为个位数,资源县只有4.9℃。此外,桂南和桂东仍然有降雨,阴雨...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