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种植让南源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谢有宛在查看大棚中的蘑菇。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周俊远邱升钦文/摄
花篢镇南源村位于荔浦市西北部,大江水库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美,以生产香菇闻名。而每当谈到这里的香菇,人们总习惯与谢有宛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谢有宛是南源村的村委主任,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村委一干就是20多年,他带领群众把南源香菇产业发展起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见证了南源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过程,经历了贫困村脱贫发展的艰辛之路。
带领村民利用天然优势发展村集体主打产业
“有了这个蘑菇种植基地,不仅可以带动村里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我们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日前,在南源村村委大楼后面的一片空地上,一个个黑色大棚一字儿排开,谢有宛跟几名村干部正在制作蘑菇菌棒,忙得不亦乐乎。
南源村位于荔浦花篢镇西北部,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村,距县城30公里,是荔浦最边远的水库移民村。村里地少山多,平均每人只有0.3亩水田,虽然山林多,但为了保护水源,也不能随便砍伐,因此村里经济难以发展。全村496户2016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82人,贫困发生率达12.7%。
“要想实现全村脱贫,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打产业,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谢有宛说。花篢镇各行政村多位于山区,气候温和湿润,历年来种植香菇享有盛名,被誉为广西“香菇之乡”。早在多年前,全镇香菇种植产业就覆盖南源、大江、大安等村,总面积达3000多亩,其中南源村近年种植香菇800亩,发展香菇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有着多年香菇种植经验的谢有宛主动挑起了担子,将香菇产业定位为南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2016年,谢有宛带领村委干部远赴湖南省、永福县等地对香菇产业的基地建设、发展优势、市场前景等进行了调研,同时采取座谈、走访群众及实地查看等方式对香菇产业发展进行详细分析。村“两委”认为,种植香菇当年就可以产生效益,并延续至次年清明节前后,亩产可达15000斤鲜菇。按2016年市场平均价4-5元/斤计算,种植一亩鲜菇销售收入达6万元左右,扣除水电、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后,每亩纯收入有35000元。“这是一个极具经济效益的产业,做大做强后将大力助推贫困村早日脱贫。”谢有宛满怀信心。
香菇种植成功了,村子也成功摘掉贫困帽
通过学习汲取先进的种植方式后,谢有宛与村“两委”商量后开始着手对村里的菌棚等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结束后,他就全身心投入菌棒的生产制作。在香菇种植期间,他既是管理者又是一名技术人员,“菌棒制作哪一个细节做不好,都会影响成功率。每一个环节我都会亲自把关。”谢有宛说。从菌种的挑选、原料的制作、发酵、装袋、蒸煮杀毒、菌筒的接种和后期的一系列工作他都积极参与,严把质量关。2018年在谢有宛的带领下,南源村香菇菌棒的合格率达到了96%,远远高于市面80%的标准。
南源村菌筒的总量上去了,产量也跟着上来了。可还没有等到谢有宛露出笑容,又一个难题摆到了面前:香菇收获的季节到了,每天都有大量的香菇采摘回来,由于之前没有固定的客源只能拉去市场进行零售,每次的销售量有限。谢有宛又及时和村干、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商议,到外面考察开拓其他市场。于是他又拉着香菇到柳州、桂林等地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寻找收购商。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南源香菇貌美味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下就打开了柳州、桂林的销售市场。南源村在2017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8万元,促进南源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
如今,在谢有宛的带领下,南源村趁热打铁,计划引进食品深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培育食用菌产业链,让集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永福讯(记者/李耿通讯员/李小林)永福县充分发挥全县2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主动找准角色定位,努力发...
永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