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之父”黄振曼在自己的试验田边。扫码关注广西日报官方微信,在菜单栏点击“公民楷模”参与投票。
候选人物回访
今报记者黄显巧 文/图
听女儿说自己被推评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评选,黄振曼觉得有点意外,不过很高兴。他说:“自从南国今报采访我的成果后,陆陆续续来了多家媒体采访,一下子就出名了,我更多地希望人们知道,红米可以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好处。”
红米品种因富硒而夺目
昨日下午,黄振曼指着试验田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刚培育出的红米杂交稻,今年早稻制种,秧苗插播半个月,开始分蘖了,长势很好,绿油油的。
黄振曼解释,我国自古以来就把紫米稻(包括红米和黑米),当作天然的滋补珍品,因为紫黑色的米皮,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硒元素的食补地位,近年来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科学认为“人体各种疾病都是缺硒造成的”。
硒元素在稻米中的含量较高,紫米则比白米更甚。黄振曼说,现下不少打着富硒旗号的稻米,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些稻米之所以富硒,是因为所种植的稻米土壤中富硒。他所培育的红米杂交稻,将是稻谷品种富硒,这是此前没有的。
多个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黄振曼是来宾市武宣通挽镇人。从1961年就读广西农学院时,他就开始了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和泥土打交道已有半个多世纪,可谓倾尽其毕生精力,当然也硕果累累。
上世纪70年代,黄振曼带领的团队在桂林永福县等地发现的野生稻,打破了此前“我国野生稻分布点都在北纬25°以南”的结论;1981年,他编写的《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获得中国农牧渔业部年度科技改进一等奖。
1998年退休后,他主攻节水耐旱稻和红米稻不育系的研究,他的红米恢复系、红香A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填补了中国红米不育系的空白。
此前,黄振曼用红米恢复系培育的红米稻,得出来的红米中含有部分白米,但其中硒的含量已经是普通白米的3倍;去年秋天,用红米不育系培育的红米杂交稻,得出的红米全部是红色的。“硒元素主要存在于红米的米皮中,全红的红米硒元素含量,理论上是要比不全红的高,这将是一个刷新的数据。”黄振曼对此很有信心。
红米稻之后是黑米稻
退休后的黄振曼,自己一个人住在试验田旁边的简陋小屋,守着他的3.6亩试验田,说那里清净。简单的生活,让黄振曼专注于水稻研究。每天他都要到自己的试验田去看一看,要是哪一天不去,心里就觉得不踏实。
“有人搞了一辈子水稻研究,未必能出一个成果。今年培育出的红米杂交稻,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果了。”黄振曼说,新培育的红米杂交稻,早稻制种大约能有二三十斤,到了二季时分给群众帮种10亩,就可以申请自治区农科院和科技厅的权威认定了,以他多年的经验看,这只是时间问题。
“红米杂交稻之后,我将继续研究黑米杂交稻,同样也是一个繁杂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黄振曼说,袁隆平的杂交稻让十几亿中国人填饱肚子,他的紫米稻(红米+黑米)研究是致力于让大家吃上健康长寿的稻米。
新闻推荐
▲孩子们在志愿者开设的心愿墙上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想念。...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