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曼在他试验田旁边简陋的小屋前,向记者展示他培育出的优质水稻碾成的好米。今报记者张存立 摄
近日,有科学家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发表论文称,通过对全球不同生态区域选取的众多普通野生稻基因分析发现,“水稻”家族的祖先来自广西。这一消息让74岁的本地水稻专家黄振曼激动不已,几次托人来到本报,自荐参与合作研究广西的野生稻。作为广西最早研究野生稻的专家,黄老先生和野生稻相伴了半个多世纪。
简陋小屋藏精致好米
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柳州市沙塘镇的柳州市农科所员工住宿区,拜访黄振曼老先生。正碰上老先生一朋友来寻米,说有客自远方来,有黄老先生的好米才能体现待客之道。记者看到,黄老先生从内屋拿出一个小编织袋,里面装着几斤颗粒细小,但晶莹透亮的米。
那名朋友最后得了半斤左右,还四下寻找柴火,说这样的米一定要用柴火来煮成粥才好吃。黄老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经常有朋友上门来“求”他的好米。这些好米,都是他平时研究野生稻培育时采摘的,数量很少。而所谓好米,就是米质透亮、没有腹白、心白等,吃起来软而香甜。
已年逾古稀的黄老先生,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简陋的小屋里,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的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合影,以及在研究野生稻上获得的奖励。
黄振曼说,野生稻是珍贵的水稻育种资源,市民餐桌上的米饭都是从野生稻繁育出来的。科学家的“水稻”家族祖先来自广西这一研究成果,将广西水稻育种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野生稻带来“盘中餐”
野生稻外表似野草,很难引人注意。黄振曼告诉记者,1958年秋天,他和同学到老家武宣县禄新乡的野生稻“生态园”游玩,曾遇到一名70多岁的老人忙着采收野生稻种子,他们主动上去帮忙,结果换来了到老人家吃“野禾”白米饭的荣幸,那饭的口感,可谓无比香甜。
“野生稻长在水边,稻粒成熟后风一吹就掉落,没注意根本采收不到。”黄振曼介绍,野生稻身上含有多种特性,具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最常见的就是,常规稻年复一年栽培后,因为近亲繁殖抗病性和产量等都会下降,而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得出来的后代因为是远亲而优势明显,所以野生稻一直都是珍贵的水稻育种资源,现在很多优势水稻品种都是用野生稻来选育的。
但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选育,是一个复杂而周期较长的过程。黄振曼所住小屋的门外,有3亩他和同伴的水稻试验田,最多的时候一块田里种上百个品种。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成熟、各品种产量和质量怎么样等,这些都要下田仔细观察做记录。
研究成痴曾“杀鸡取米”
据了解,1978年起,广西开始了最早一批野生稻的调查搜集,黄振曼是桂中、桂北片区的业务负责人。他告诉记者,3年的资料搜集时间里,他们深入片区里的多个乡村,摸清了广西野生稻生长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他们在桂林永福县等地发现的野生稻,打破了此前我国野生稻分布点都在北纬25°以南的结论。
除了在区内寻找野生稻,他还去到了江西、广东等地。1981年,他编写的《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获得中国农牧渔业部年度科技改进一等奖。此后多年,他一直痴迷于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他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育种,在行内属于起步较早的。
黄振曼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将好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仅有20多颗的水稻恢复系良种,晒在阳台上。想不到从笼里逃出来一只母鸡,三下五除二把那些稻谷吃了个干净。发现后,心急如焚的他,立即拿刀将鸡宰杀了,最后拯救出15颗稻种。
如今虽然退休多年,黄振曼和几个好朋友成立了“夕阳红科研组”,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他说:“袁隆平用野生稻选育不育系,我用野生稻选育恢复系……”近年来,黄振曼研究的红米恢复系、红香A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填补了中国红米不育系的空白。目前,象州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红糙米就是他的贡献。
今报记者黄显巧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王缉宁 通讯员杨文葵)一名男子乘出租车被收3元附加燃油费,为泄愤竟踢坏出租车车门,引发争执。之后,双方招来亲友,准备武力“摆平”。此事于6月18日...
永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17 地方网 版权所有 邮箱:ttykfjmgxr@gmail.com 晋ICP备202200425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