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阳朔新闻 > 正文

桂林漓管委努力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景观修复工作有好景观才有好旅游

来源:桂林晚报 2018-07-25 11:52   https://www.yybnet.net/

在草坪通往阳朔路段一山体,因修路露出白色创面。

阳朔杨堤乡浪石村公路的下坡面种植了葛藤来遮挡,不远处就是杨堤的漓江段。

4年前,漓江风景名胜区的253.8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区域“申遗”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世界喀斯特地貌上的皇冠明珠,保护好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尤其重要。

记者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漓管委”)了解到,近年来漓管委积极组织开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景观修复工作,对阳朔杨堤乡浪石村乡村公路边坡、葡萄镇铁厂村片区进行了生态景观修复,生态修复效果逐步显现。

1生态景观修复效果初现

17日,记者从大圩镇出发,驱车沿漓江东岸的大草公路、兴阳公路到达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和遗产地内的阳朔杨堤乡浪石村。沿路欣赏到了秀美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和喀斯特岩溶湖———西塘。蜿蜒曲折的道路在群峰之间穿行,展现了“锦石奇峰次第开,清江碧溜万千回”喀斯特美景。

驱车近2小时,记者来到已经进行了生态景观修复的浪石村乡村公路路段。记者在现场看到,公路边坡已被绿色植物覆盖,种植有小金竹、夹竹桃、迎春花、葛藤等乡土树种,上边坡的爬山虎长势喜人,下边坡长满了茂盛的葛藤,路边也种植有迎春花、紫荆花等观赏花木植物,目前几乎已经看不到下边坡人工修建的挡土墙原貌。所种植物经过1年多时间的生长,树木长势良好,当地天然植物也在种植槽内生根发芽,呈现出自我繁殖良性循环的良好势头。植被基本覆盖了山体原有创伤面,不仅修复了自然景观,也起到了水土保持作用,生态景观修复效果明显。

在这条公路未进行生态修复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见由于修路施工造成的裸露岩石,在绿意掩映的群山中呈现出不协调的灰白色。据漓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路属于几年前实施“村村通”工程时所修建,该路段距离漓江精华段游览航线只有几百米,处于漓江著名景点“童子拜观音”的南侧,道路建好后没有对受损山体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当时裸露的受损山体直接暴露在游客的视线内,在周边郁郁葱葱的群峰之中尤为突出,影响漓江游览的观赏效果。

漓管委相关负责人说,为消除对漓江两岸自然景观的不良影响,漓管委于2016年对该公路漓江可视范围的山体边坡进行生态修复,修复面积有1万多平米,通过客土种植乡土植物,覆盖破损山体,从而达到逐步恢复喀斯特地貌自然植被的目的。

2桂林喀斯特地貌堪称“明珠”

记者了解到,2014年6月,由桂林喀斯特等七个地区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漓江流域西南部,由漓江峡谷峰丛片区和葡萄峰林片区组成,遗产地面积253.8平方公里,遗产地缓冲区面积446.8平方公里。遗产地大部分坐落在桂林阳朔县、雁山区境内,与国家级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基本重叠。

桂林喀斯特地貌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的世界典范,是世界上公认的塔状喀斯特、峰林喀斯特“模式地”,是全球塔状喀斯特的发育演化教科书,而且还展现了世界上最优美和独特的喀斯特山水景观。桂林喀斯特峰林的连片分布面积之广、石峰形态的挺拔、石峰高度之高和分布密度之大皆是世界第一,而其峰丛与漓江河谷组合之优美举世无双,堪称喀斯特山水组合之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和突出的地质地貌价值。IUCN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桂林喀斯特”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峰林喀斯特,被认为是“世界喀斯特皇冠上的明珠”。

除了阳朔县杨堤乡浪石村的生态修复外,据悉在阳朔葡萄镇铁厂村片区也进行了生态景观修复,该区域原来乡村环境较差,主要采用环境综合整治的生态景观修复方式,通过恢复修缮破损的民居,种植本土树种、花卉进行绿化美化,修葺恢复徒步古道,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污水管网,提升了遗产地自然生态景观,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3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当天在漓江东岸穿行采访途中,进入遗产地后都是绿意盎然、形态各异的石峰,不愧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沿途风景堪称一绝。喀斯特地貌区内分布着一些村庄,记者看到,这些村庄周边几乎看不到稻田,平整的旱地也非常少。

“山多地少、土壤贫瘠、旱涝多发是喀斯特石山区的特点,以阳朔兴坪西塘村为例,该村人口903人,土地总面积约21800亩,耕地面积616亩,其中水田283亩,旱地333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8亩,当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果树。”漓管委负责遗产地保护的战略发展处负责人介绍。

“目前桂林市遗产地和遗产地缓冲区内有411个村庄,生活着近17万原住民。这些村庄处于风景区和遗产地内,受风景区、遗产地的法律法规制约,禁止发展工矿业,农业生产活动受制约。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对遗产地生态保护认识层次不足,他们的部分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景观干扰较大,毁林种果和修建生产道路等破坏自然植被的现象难免发生。因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村民缺少其他主要收入来源,只能纷纷效仿其他非保护区种植果树。加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标准低下,种植果树效益高企,导致村民冒险毁坏公益林种植果树,又因可耕地不足,村民只能扩展到喀斯特石山区砍伐自然植被种植砂糖橘等果树。”

该负责人说,“我们沿路看到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区,生态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且极其敏感,树木生长成林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一旦原生植被遭受破坏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现象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而且植被恢复过程极其漫长。村民在石山上开荒种果树、开山修路的行为,已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条款,按照《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规定,是不允许破坏生态公益林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为了水土保持也不允许种植经济作物。”

4生态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

“不仅要恢复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更要以此为契机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这才是治本之策。”漓管委战略发展处负责人说,“一方面要建立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扶持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开展遗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提升遗产地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给为保护遗产地生态环境作出牺牲的群众合理补偿,引导群众自觉加入到保护遗产地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今年初,桂林市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漓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桂林市创新示范区的主题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景观资源必须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好的景观资源。通过生态修复带来好的景观资源,有了好的景观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开展漓江风景名胜区和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实施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有效推动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和遗产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时也提高了遗产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自然景观资源保育,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相关负责人说道。

记者刘舒慧文/摄

新闻推荐

阳朔县法院审结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男子制售假药获刑还要登报道歉

今报桂林讯(记者邓振福通讯员龙昭昕)7月19日下午,一起生产、销售假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阳朔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201...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桂林漓管委努力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景观修复工作有好景观才有好旅游)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