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信儒的记游题诗是从左往右读,令人称奇。
清秀岩内景。
“两江四湖”(二期)联通水系撩开清秀岩神秘面纱。
■黄宝生文/摄
381年前,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润四月初八“抵桂林”,到六月十一日“与桂山别”,在桂林及阳朔等县考察了63天。其中在市区游览了一个半月之久。
然而,徐霞客在桂林有一个遗憾,就是找不到清秀岩在哪儿。
当年,徐霞客在十字街的书铺,购得张鸣凤的《桂故》、《桂胜》和《百粤风土记》等书籍,研读了书中的《清秀岩记》,就想按图索骥去查找清秀岩。
六月初五的早上,他从西清门出城,沿着濠塘进入甲山,一路西行,遇到了岔路口(估计在今甲山道口),一条沿山的北麓,一条沿着山的南麓。先从北边走进去(今甲山路),山峰如刀削般,下面有大洞,琅琊诱人,估计不是清秀岩;姑且转道南边过去(可能是今甲山南巷),遇见一个洞,是黑洞。问过路的人,不知道清秀洞在哪儿。又转到了“牛角洞”,花了半天时间,在今甲山路飞凤山与西山之间转悠,始终没找到清秀岩。只好返回到原路,已是中午,便转到隐山吃饭。
那么,清秀山和清秀岩是个怎样的山,怎样的洞,能令徐霞客如此神往呢?
村民做向导直达清秀岩
其实,笔者来桂林已40余年,对“清秀岩”极少耳闻。只知道在“甲山”方向,因为现在开发了“清秀XX”这样的高端住宅小区,以为就在飞凤山南麓的甲山路两边。甲山,原名“夹山”,因夹在西山与飞凤山之间而得名。夹山,双峰侍立,怪石磷峋,林木蓊郁,清秀无比,我也曾问附近居民却无人获知。
没想到,后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17年深秋,我在鲁家村采访时,村民阳大德说他知道,并爽快带我穿过风雨桥、肖家村来到原冶金机械厂旧址,指着厂门边小山说就是这里。原来,清秀山竟是如此矮小玲珑,貌不惊人,尚且“养在深闺人未识”。清秀山,比地面高不过20米,是飞凤山蜿蜒而下的小山头而已,位于飞凤山的西北麓,从山南的“甲山”翻过山坳才可到达,显然当年无人引路的徐霞客很难找到。
过去,清秀山周边厂房林立,地处偏僻鲜有人探访。我沿着厂房废墟和正在挖掘的“两江四湖”水系新河岸的烂泥路,试图登山却遍地荆棘无法下脚。只好在山脚静静地观赏清秀山:山嵯峨葱笼,山腰间惊现一弯半月的岩洞,好不玲珑!时已至黄昏,只得归去。
一个月后,是2018年元月9日,我准备了砍刀、电筒和相机要登山,叫来了村民阳旺生做向导。老阳,年方六旬,退休前搞绿化工作对周边溶洞熟悉。他嗤笑我带砍刀,直接用双手拨开冬日已枯萎的荆棘、嵩草,从西麓找到斜刺的石阶山道,直抵洞口。
只见,崖前刻着“清秀岩”三个俊逸的大字。是宋朝李士美的真书,高1.17米,宽0.53米,书径0.4米。李士美,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建炎三年(1129年)来桂。
登上山洞,豁然开朗,洞高约7~8米,宽约20米,洞顶倒垂着一条条钟乳石,宛如百龙戏珠,蔚为壮观!洞内,分开东西两翼小洞。清秀岩,有三个洞口,所以有三面通风之说。肖家村村民管这个洞,叫做“四脚岩”。
清秀岩有宋摩崖石刻17件
我右拐先上西面的洞口,俯瞰肖家村、鲁家村和芦笛三村的诸峰村舍,回眸岩内显得十分深幽。西口的崖壁,刻着好几块摩崖石刻。
我仔细阅览,这几幅是宋代名士的记游题刻。其中,一幅是宋代郡守携三位好友游新修葺的清秀岩,我手抄了56字的词文中“门前绿水泓澄净,底处应须似谷帘”佳句;讲的是,郡守吕叔恭在甲戌(1154年)携好友刘子思、朱国辅、陈朝彦,前两天刚游了中隐岩“山水膏肓之兴”未了,当天又游清秀岩,所看到的岩洞更加奇特,大发“倒餐甘蔗”兴趣愈浓的感慨;新修葺的岩洞“爽垲虚明小洞天,巉岩乳柱类锋铦;薰风习习来三面,夏雨萧萧欠一檐”。如此奇洞,后人徐霞客岂不想探个究竟?吕叔恭,当年任右承议郎、直秘阁代知静江府,兼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酬诗唱和,遍游诸山。另一幅,是靖康改元年,明叔、仲明、仁仲和子源四人同游题刻。心想,靖康之乱的年代,达官贵人闲逸之风盛行,国岂不衰!
拍完了照,我跳下原路,又随老阳左拐爬上甬道,来到东边的洞口,极窄,又有很多题刻。大多也是记游题刻,其中,有一幅落在地面崖根上是名士方信儒的记游题诗,诗云:“寻遍洞天三十六,苍灵独闭此岩扉;旋除野草开新径,遮莫寒藤刺客衣;岁月偶同题壁字,烟云似不放人归;把峁欲作开山主,已落瞿昙第二机。”讲的是,同为甲戌年,方信儒游清秀岩,比吕叔恭晚了60年,岩洞已经关闭衰落,野草寒藤“刺客衣”。方信儒,是宋代大名鼎鼎的使臣,受命于南宋危难之际,出使金国谈判“和议”之事。方信孺胸有谋略,胆识过人,能言善辩,出使前虽为七品官吏,但对天下形势却洞若观火。面对金人的威逼面不改色,靠雄辩口才退敌,是宋朝的大英雄。石刻记载,方信儒于宋嘉定的甲戌年六月六日,到访清秀岩探幽。回来查历,嘉定甲戌年是公元1214年;掐指算来,方信孺时年37岁,游历桂林清秀山;是他30岁出使金国之后到的桂林,还著有《桂林丙》三册书籍。足见这块石刻的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与众不同的是,这块石刻碑文不是右列,而是左列读起,令人称奇。
旁边,有一块小石刻龙飞凤舞,题着“欲骑日月超然之韵”的草书,潇洒俊逸,为宋徽宗年间李彦弼(字端臣)的题碑。李彦弼以奉议郎通判桂州的官职在桂林长达15年,对城建文化多有贡献,逍遥楼上的《湘南楼记》就是他写的,极富文才。东口的右壁崖上,还有几块巨幅石刻,因为陡峭,只能仰视无法阅读。
据史料称,清秀岩,共有摩崖石刻18件,其中宋代17件,明代1件。在东口有一幅题刻是,宋靖康元年(1126年)临桂县令唐铎题《新修清秀山岩记》,内容是:“桂林多胜,致其废于榛棘者十八九;斯洞以远尤不获葺,吕公一赏,居民争出,力以新之楼阁岿然不日而就,幽奇隽发应接不暇,骤改观于游人,迨非偶然之遇也。”记载了当年在广西安抚使吕源带领下,市民开发清秀岩发展旅游的盛况。
从遗存的石刻上看,从宋徽宗年间到靖康元年(公元1100~1126年),是桂林城建旅游开发和清秀岩修葺的重要年代,有900多年了。清秀岩的大洞内,老阳带我看到一尊小佛像,雕在洞口崖壁上,见证了当年的历史。现在,站在北面大洞口和东洞口可以分别鸟瞰肖家村阳家塘和清塘,目前已经连江接湖,汇入西清塘,形成桂林大环城水系,再现宋代乘船游桂林的胜景。
由此想来,那是因为宋朝时曾经就有自东向西联通西清塘与清塘、阳家塘的河道,本来从西清门乘船可抵清秀山,到明代末年早已淤积不能通航;所以,后人不再游历清秀山,徐霞客也就找不到清秀岩了。
新闻推荐
大巴冲出桥梁坠河 多部门紧急援救事发桂阳公路北芬大村三塘桥路段6人受伤无人死亡
图为事发现场。记者高磊盈摄本报讯(记者高磊盈通讯员熊有发)昨日中午,桂阳公路北芬大村三塘桥路段发生一起客运车与农用...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