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遗痕”陈列展览串起桂林石刻文化“珍珠链”。
■黄光圣文/摄
一段桂林历史文化“知石”的时空长廊,近日在桂海碑林博物馆悄然打开,生动展现桂林文化新力量。
全新“桂城遗痕———桂林古代大型石刻展”陈列项目,将博物馆收藏的石碑、石雕和石作文物精品进行集中展示,犹如将石刻“散珠碎玉”串成全新的桂林文化珍珠链。
“桂城遗痕”陈列主要包括牌坊展示、石像生展示、碑廊展示、建筑艺术构件展示四大板块内容。
其中包括3组清代牌坊,4组(25件)明清石像生,37件明至民国碑刻,11尊清及民国石狮,39件宋代至民国柱础,5件清代石作,8件明至民国井圈,3件清代棋盘,3件赑屃碑趺,35件其它杂项石雕石刻及建筑构件等,共169件大型石刻,汇聚在月牙山南麓的约180米的长廊,与市民游客相约。
1禁开花炮店公约碑的启示
刻石、碑刻被人们称之为石质的史书,广义归于金石学范畴。刻石传说最早出现于夏禹时代,秦朝嬴政就有泰山刻石之举。汉唐时发展成以碑刻的形式则大量出现在墓葬中的墓志铭,宋以后至今这种制碑镌石又扩展到记事、功德、诗词、书画、契约等方面。
碑廊展示是“桂城遗痕”四大板块内容之一,展出了桂海碑林博物馆数十年收集的散碑石刻,并按记事碑、书法碑、浮雕碑分类建碑墙展示。
其中有一块与传统中国传统年俗放鞭炮文化有关,制作于清代的记事碑《四街公立禁开花炮店公约》,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
桂海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鲍刚提供的这块记事碑原文内容大致如下:
从来思患预防,理有固然。尽患每起于不觉防,亦有难尽周者。茲通衢大道,比屋而居,躬逢盛世雍熙,共乐升平,灾患固无庸虑及者也。第省垣人烟凑集,殖货各殊。惟开张花炮店,最易失事,稍有疏虞,贻患非小。道光五年,曾有申洪泰、彭贵兴、唐合成开设花炮店,几为所误。是以四街公仝具禀前县主李,饬差驱逐,出示后禁,当于僻处生理。申洪泰等店立有遵依,成案可据。此后房主如有租与炮者,宜即议罚。或已售租,亦宜急催搬,不得徇情。今恐年远有违前约,特勒石嵌于年门內,永远凛遵云尔。
道光九年岁在己亥季冬月学院、后库、十字、崇德四街公立
鲍刚解释,这件碑刻大意是说桂林作为省城,人烟稠密商铺林立,但花炮店很危险,会威胁到公众安全,因此四街公众共同向官府提请,禁止在此开设花炮店,违者处罚。
追古思今,以史为鉴。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春节里自愿选择少放或不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市民的安全健康,为了桂林的蓝天白云,桂林市政府2009年就印发了《桂林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明确烟花爆竹禁限放、禁止销售区域范围。此后多年,政府一直在春节前印发禁限放烟花爆竹工作方案,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也纷纷倡议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新年俗。
2大型清代贞节牌坊最显眼
在总长约180米的“桂城遗痕”中轴线上,伫立着三组最显眼的大型清代贞节牌坊:贞孝节烈妇女总坊、俞刘二氏贞节合坊、沈李氏节妇牌坊。
牌坊又名牌楼,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的纪念性建筑物,也作为庙宇的山门或祠堂的附属建筑,以石质和木质结构为主。封建统治者以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价值观表彰了一批本地忠孝节烈妇女。再现贞节牌坊的历史风范。据记载,明清两代桂林有贞节牌坊达52座之多。
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的贞孝节烈妇女总坊,为表彰阳朔、永福等桂林府各县200名贞节妇女所建。原位于秀峰区甲山乡东莲村,2006年入藏桂海碑林博物馆。
俞刘二氏贞节合坊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为表彰貤赠朝议大夫萧大之妻俞恭人及儿媳刘氏所立。原位于南溪山北麓原铁道部桂林疗养院,2001年入藏桂海碑林博物馆。
沈李氏节妇牌坊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主匾题字者为广西按察使蔡希邠;撰联者张建勋,临桂人,光绪十五年状元。原位于龙船坪,2001年桂海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三座石质牌坊,均为桂林清代末年四柱三门洞式的贞节牌坊,是封建统治者以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价值观表彰一批本地忠孝节烈妇女的历史记忆,当然历史已经发翻篇,时代对妇女的种种禁锢已经远去。
3特色鲜明的石像生
再现地方民俗文化风情,展现传统刻石工艺水平的石像生肖陈列展示,是“桂城遗痕”的四大陈列展览内容之一。
石像生类石雕作品,初始于汉代,大多出于皇家陵园和官宦墓地神道两侧,唐宋以后对石像生肖的数量配置及尺寸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可逾越。石像生其作用除炫耀统治者的尊荣外,民间亦有可辟邪之说。
“桂城遗痕”展出的四组石像生一位出自明代皇家族裔朱赞亿墓园,另三位出自明代官员吕调阳与清代官员陆仁愷、岑毓英墓地。从材料和工艺看,出自本土工匠艺人之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物本体有不同程度破损。
朱赞亿为明靖江王府宗室,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之第九子,封辅国将军。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杀人除爵,发配泗州,洪熙元年(1425年)赦免回桂林。宣德(1426~1435年)间卒。这批朱赞亿墓园石像生1987年于尧山征集,有驭马武士、文臣、石马、狴犴等。
吕调阳(1516~1580年),广西桂林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榜眼及第,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八年(1580年)卒,赠太傅,谥文简。吕调阳为人忠厚质朴,正直磊落,万历间曾与张居正合编教导万历皇帝的《帝鉴图说》。1975年于桂林市北蒋家岭吕调阳夫妇墓征集的这批石像生,有文臣、立马、狴犴、麒麟、狻猊、石羊等。
岑毓英(1829~1889年),广西西林人。办团练起家,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云南回民起义。历任云南、福建巡抚,云贵总督。曾两次入台,对开发台湾做出贡献;还参加中法战争,资助李永福抗法。光绪十五年卒,赠太子太傅,谥襄勤。其弟岑毓宝、其子岑毓英都曾官至总督,号称“一门三总督”。岑毓英墓石像生2012年于叠彩区大河乡潘家村征集,有文臣、武官、石马、狴犴。
陆仁愷,广西桂林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员外郎、贵州学政、山东运河兵备道。1987年于英山柴油机厂附近陆仁恺夫妇墓征集这批石像生,有石羊、狴犴、石马。
“桂城遗痕”展出的四组石像生从材料和工艺看,出自本土工匠艺人之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4桂林石刻的“高光时刻”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曾燕娟介绍,桂林至今遗存的石刻、碑刻多达两千余处,石雕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摩崖石刻、碑刻、石雕以及建筑艺术构件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深深镶嵌在甲天下的山山水水之间,勾勒出一幅幅桂林人文历史绚丽多彩的画卷,它们与山水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桂城遗痕”项目施工负责人韦海介绍,与室内文物展示有所不同,此次大型石刻展充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通过排列、组合、景观、绿化等园林艺术手法进行展示,将历史文化、旅游参观、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曾燕娟说,桂林刻石历史和艺术上下千年间,它与秀美山水结缘而兴盛,又因人文精彩而声名远播,这些不朽作品,无不凝结着桂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通过对这悠久灿烂的石刻文化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展示,惟愿给大家留下穿越时空的追溯与感动的新“高光时刻”(精彩时刻)。
新闻推荐
包茂高速平乐至桂林段路基塌陷 从平乐往桂林方向适当绕行更好走
因路基塌陷和临时交通管制,相关路段出现车辆通行缓慢情况。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供图今报桂林讯(记者唐晓燕)日前,G65包茂高速贺州往桂林方向平乐普益大桥路段出现路基塌陷情况,约3公里路程只有一股车...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