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纵横
子午
《广西日报》1月29日的一篇报道,描述了阳朔县古乐村的今昔。虽在旅游名县阳朔境内,但属于半山区的古乐村地理位置偏僻,400多户1800多人,大部分人家过去都靠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生,人均收入不足千元,仅够维持温饱。如今的古乐村,却是阳朔县砂糖橘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村。仅砂糖橘一项,年产值就达一个多亿,是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细读新闻,“亿元村”的新闻价值,不在于它现在已有多富,而在于它是怎么富起来的。
“亿元村”今日的辉煌先搁置一边,村民富裕之后的新生活也暂且不论。让我们略过一拨拨参观考察学习取经者的眼神和心态,把探究的目光和思考的触角,延伸到古乐村的“成长记”,看看这只“麻雀”是怎么变“凤凰”的,获得的些许启示和思索,或许比“亿元”更具价值。
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古乐村每次发展的加速度,没有如华西村那样的深厚背景和外援支撑,而是源自其“率先谋、朝前看、向前干”的超前意识和敢闯敢试劲头。对那些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先行先试地方,对今天一些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部分企业而言,因“春江水暖鸭先知”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做到“率先谋”应该不难。但对于像古乐村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却尤为不易。
广西多山。地理位置或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乡村确有一些,而处于偏远山区甚至贫困山区的山村也为数不少。如果这些村子的村民既怨天又怨地,或者只怨爹妈生我在这里,那么,就可能会处于自怨自艾的情结之中难以自拔,坐等扶贫救助。
反观古乐村,村民们“率先谋、朝前看、向前干”,努力改变生产生活现状,才成就了今天的“亿元村”。至于全村人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需求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卖果卖树苗过程中累积的市场知识和阅历,以及走出贫困后日子好过了的心态变化,都应该会沉淀融入古乐村人的精神之中,成为抹不去的乡土记忆。那也是一地文明文化积淀的养料所在。
一个村庄的发展如此,更多乡村的发展也是这样。我区从2014年起实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村镇建设,颇见成效。过去的几年间,全区启动创建173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07.7亿元,带动189.7万农户增收。全区各级示范区共引进各类经营主体6227个,引进新品种5669个,运用先进生产技术3858项。
去年7月,农业部公布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至此广西已有“一村一品”国家级示范村镇41个、自治区级80个。一批市县相继获得中国“香蕉之乡”“芒果之乡”“荔枝之乡”“茉莉花之乡”等称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约20%。
一个个以特色见长的村镇,能有今天的成就并成为示范村镇,其成长过程少不了诸多外援的支持与扶助,但是,肯定也与其因地制宜的“率先谋、朝前看、向前干”分不开。对于多山的广西来讲,许多乡镇村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比较优势,那么,在全民倾力扶贫攻坚的不懈坚持之下,一些村屯欠缺的,或许就是“率先谋、朝前看、向前干”的超前意识和敢闯敢试劲头。
走出“村”的地域界线,延伸“农”的视野触角,拓展干的内在精神,一个个贫困村,或许就是即将涌现出来的“亿元村”。
新闻推荐
那日,我奋不顾身地走近西子湖畔,走进梦寐以求的花折伞下,伴着满城的风雨,漫步在刺骨的江水里,逆流而上,来到你的身边。任那散落烟雨中的蜚语故事流传,我独相信自己内心的启示,恰似那将晴未晴的江南烟雨里...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