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的宋代方信孺题名石刻。方信孺在桂林市区石刻有二十多件,被后人称为“桂林石刻第一人”。
仿制的广西字径最大的“带”字,原型石刻位于阳朔漓江边碧莲峰上。
■黄光圣文/摄
展示桂林石刻文化的特别魅力,龙隐路北侧七星公园围墙拓宽格栅“透绿借景”,列入今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龙隐路特色街改造提升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将打开全新石刻主题文化新空间,40块新仿制的石刻即将揭开面纱。
游山如读史。权威调查资料显示,桂林现存摩崖碑碣约2000件。其年代上起南朝,下至当代,其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铭文、佛经、诰封、告示、禁约、墓志、地券、对联、榜书以及捐资列名等。其内容涉及社会1700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石刻中自有颜如玉,在龙隐路石刻文化新“长桌宴”即将迎客前夕,在这里剧透一些内容,为桂林石刻文化的新传承点赞。
1石刻文化传承的新集结号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仿制石刻,作为安装在提升改造的龙隐路特色街区东头的“排头兵”,其原型石刻位于叠彩山风洞南壁。石刻文字为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1963年2月于桂林挥毫所作《游桂林·歌行》诗作的句子。
紧挨着的是张壮飞抗战主题仿制石刻,原型石刻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曾公岩口,主要内容为“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据介绍,张壮飞是一名在抗日前线负伤后回到桂林养伤的战士,写下上述诗句后被当地人刻石留存。
原型位于临桂区四塘乡的清代乾隆御笔赐陈宏谋石刻、原型位于王城南面正阳门城门楼阙上的清代阮元题“三元及第”榜书石刻、原型位于叠彩山风洞清代光绪年间康有为风洞题记石刻、原型在全州湘山寺妙明塔旁飞来石上清代石涛湘山寺兰花图石刻……也以仿制的形式“请”到了龙隐路特色街区。
《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今年起施行,条例所称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造型造像的摩崖、碑刻、石雕等石刻类文物。在特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脑洞大开”,创造性地将仿制牌坊和古钟元素(造型有新变化)引入,为大家提供了不一样的了解桂林石刻文化的视角。
明代吕调阳大学士牌坊,原坐落于今民主路上、文昌桥的南端,整座牌坊石刻镂空,有人物花果珍禽异兽各种浮雕,被认为是桂林历代所有牌坊中建造得最精美的。后由于抗战期间时此牌坊已破败残旧,且需要修路,因此不得以被拆除。据载,桂林人吕调阳明嘉靖二十九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后连续担任了两朝皇帝的老师。明代万历元年受张居正举荐,官至内阁次辅(副宰相)。吕调阳历仕三朝,为官以廉正闻名。
现留存于伏波山下的大钟,原位于四望山麓、叠彩山前的定粤寺,后被移到伏波山下。定粤寺与这口大钟,是为了宣扬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协助清朝平定两广之功劳的。定粤寺为孔有德在顺治八年(1651年)修建;这口大钟是孔有德之女孔四贞为悼其父,于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铸造。孔四贞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之女,是清代孝庄皇太后的义女、唯一的汉族和硕格格,也是影视剧《还珠格格》的原型。
为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单位还利用网络媒体创建新人文文化承载空间,市民游客可以扫一扫仿制石刻上的二维码进入桂林生活网的桂林人论坛,了解更多有关信息。
2原型是瑰宝中的瑰宝
一件件石刻文化艺术瑰宝,成为桂林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些瑰宝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方的人。就让我们来了解龙隐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中仿制的部分石刻瑰宝的原型吧———
位于桂林主城北面的虞山西南壁,有一块唐代制舜庙碑石刻。唐代建中元年(780年),桂州刺史李昌巎修缮原已破败舜庙时,将记述重修经过的《舜庙碑》镌刻。碑文由“以文辞独行于中朝”的韩云卿撰文、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韩秀实笔书、“秦汉后篆书第一手”李阳冰篆额,因此又被称作“三绝碑”。此碑为桂林现存最早的营缮纪事石刻,惜碑面中段在明嘉靖四年被两广左布政使杨铨刻诗凿毁。
虞舜是上古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古籍最早所指“零陵”在今桂林境内。
中国有不少“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可以看出,每一块碑都离不开文章、书法的精绝为其基础才能称得上是“三绝碑”。
桂林石刻文化形式丰富,宋代静江府城池图石刻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原型石刻在鹦鹉山山腹,高3.38米、宽3.24米。据刻于图上方的记文所载考定为宋代修筑城池时刻绘,并于咸淳八年(1272年)刻成。
静江府城池图是反映南宋末年桂林城池规模和城市格局的平面图,这幅时代较早、保存又较为完整的大型城市地图,是中国现已知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图,对了解古代城市建设、地方历史和军事布防以及研究中国地图学史具有重要价值。
广西已发现的字径最大的“带”字原型石刻位于阳朔漓江边碧莲峰上,字高5.72米、宽2.91米,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书,“带”字本意为借用唐代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中的“带”,以喻蜿蜒奇峰、美如飘逸青罗带的漓江。但后人纷纷从此“带”字结构当中读出了“玄机”:有说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等等。而知县王元仁也因这个“带”字奠定了他在书法界擅长书写擘窠大字的地位。
龙隐路被网友誉为桂林最美的街道之一,而这些极品级原型石刻仿制品的联袂而来,为这条最美的路注入了新的文化灵魂。
3文化保护有热心人
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要将“散珠碎玉”进行抢救式搜集,这得到了市民们的热情支持。
龙隐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的桂林石刻文化展示部分建设过程中,在专家学者和民间爱好者的帮助下,经过对多块石刻本体的反复研读,发现很多字迹早已模糊、难以辨认,但经仔细研读后,发现与能找到的现有文字记载并不相符。因此在仿制的石刻上,根据研读出来的文字进行了部分修复。
甚至有一块宋代石刻在近代的文字记载中显示,已经被毁。但经过民间爱好者的寻找,找到了原物,这次也将其仿制后展示在龙隐路上———这就是宋代理宗皇帝赵昀颁给朱广用的“开庆己未朱广用奖谕敕书”石刻。
奖谕敕书,特指古代皇帝为表彰人员而颁发的诏书。史载有两张奖谕敕书被镌刻在山壁之上成为桂林石刻。一张是于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为表彰广西经略使程节平叛有功颁发敕书,后由龙隐岩释迦禅寺住持刻石于龙隐岩。
另一张与历史人物朱广用有关。宋理宗赵昀宝祐六年(1258年),大宋为抵御蒙古军队从云南出兵广西的进攻,将朱广用从建康都统制的职务调至桂林驻守,并被委任统一调度周边各地的驻守军队。朱广用一到桂林就立即组织修浚加固城池、加强防务。由于城池坚固、将士英勇抗击,蒙古军队侵犯至邕州后就无法再深入并撤围北去。宋理宗赵昀于开庆元年(1259年)为表彰朱广用抗击入侵取得胜利颁发敕书,后来朱广用将宋理宗的《奖谕敕书》与自己回复皇帝的谢表一起刻在了宝积山华景洞旁飞云台上。
桂林市七星区特色街区改造指挥部在龙隐路特色街区项目《后记》中,这样写道:一个个历代重要历史人物对桂林的影响,远非在这里展示的40块仿制石刻和故事就能够娓娓道尽的。为在龙隐路上,让游客能更多地了解桂林历史文化,让桂林市民进一步增强地域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是我们精益求精、努力的动力。
新闻推荐
嫌疑人(中)被民警抓获。(阳朔镇派出所提供)20多年前她不幸被拐卖,后来历经艰辛逃离魔爪,惨痛的经历和人贩子的容貌、姓名却深深烙在了她的心里,也为多年后“戏剧性”地发现嫌疑人埋下伏笔———□本报...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