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在阳台上搭了一个小棚子,与远山构成一幅都市田园画。
刘新在“阳台菜园”上构建了一个雨水循环系统,4个蓄水桶可以贮存2吨的雨水,供种植使用。
▲刘新正与前来“取经”的“朴友”们交流种植经验。
雨水沿着屋檐的管道流下,汇集在一米多高的蓄水桶中。最靠近蓄水桶的一个种植箱内,栽种了喜凉爽的木瓜。木瓜旁栽种了山药和豌豆,豌豆藤借助木瓜茎干攀了上去,一直蹿上了雨水收集管道,形成了一整片阴凉的绿墙!豌豆根可以固氮,增加土壤肥力,于是在它旁边种的西红柿格外新鲜。种植全程不用任何化肥,利用厨余回收、发酵后便得到肥料,也不用杀虫药,而是抓住害虫的弱点,“对症下药”,用植物散发出的味道驱赶……
这是一个“藏”在都市中的“阳台菜园”。菜园的实践者是市民刘新。与普通阳台种植不同,她所设计的这个空中菜园,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能量流动模式,使其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可循环微气候。
刘新的“阳台菜园”践行的正是“朴门永续”的理念。这个理念的雏形出现在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先生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首次将“永恒的”(Permanent)与“农业”(Agriculture)两词连缀使用,成为了“朴门永续”(Permaculture)。1970年,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比尔莫里森和大卫将其介绍到了全球80多个国家,应用于农业系统、人类居住环境设计等方面。如今,“朴门永续”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已在欧美及澳、日等国和台湾地区推广开来。
令人惊喜的是,在桂林市就有这么一群“朴门永续”理念的践行者。他们关爱地球,分享多余,回归自然,寻求一种“永续”、“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带着好奇,记者走访了桂林市的几位“朴门永续”理念的践行者。同时,也在探求“朴门永续”的“星星之火”是否可为桂林市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另一种可能”?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文/摄
阳台上的“乌托邦”
桃花江5号公馆816栋,路人经过并不会做任何停留。
然而,“圈内人”却知道,这里“藏”着一个“乌托邦”———有常开不败的鲜花,有满眼的绿植,有茁壮生长的蔬菜,有满架待成熟的果实……
这是年过六旬、人称“葡萄阿姨”的刘新所打造的“阳台菜园”。与其他人的“阳台菜园”不同的是,她的菜园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自然的一切。这里的植被不需要提水浇灌,而是通过刘新设计的一套雨水收集系统,让雨水沿着屋檐管道流下,汇集在4个大桶里。而这4个大桶可以贮存2吨的充足水源供植物生长使用。在一个个盆里,采用的是植物套种法。西红柿、甜豌豆、瓜叶菊、百香果、葡萄、羽衣甘蓝等植物互不遮挡。豌豆根还能起到固氮的功能,增加土壤肥力,因此种植在它周围的植物格外茁壮。在阳台的另一边,摆放着4个大桶,桶内装的全是厨余垃圾。这些垃圾基本上都是洗菜淘汰的菜叶、削下来的果皮等。它们被铺在落叶、报纸上,经过自然充分发酵,达到无臭状态后,被放入种植盆里当肥料。同时,坚持不用农药、杀虫剂。种植百日菊、葱、姜、蒜等植物驱赶害虫……“你来到这,就会觉得这儿是个‘微气候群\’,一个缩小版的大自然,一切遵照自然的法度。”刘新说,语气中掩饰不住自豪。
刘新为什么要按自然规律来打造一个“阳台菜园”,这背后还蛮有故事。由于多年从事慈善、扶贫救灾等工作,让刘新对“生存”有了新的认识。刘新觉得要尽自己所能,寻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共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退休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接触到了“朴门永续”的概念,于是很受启发,便在阳朔兴坪的农场开始了相关的实践,一做就是三年半。去年,她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运用“朴门永续”的方法,在都市阳台方寸之间打造一个“菜园”?如果成功了,其中的经验就可以推广开来。
说干就干。刘新就这样开始了她的“一人项目”。刘新要做的,就是观察自然界中能量的流动,从而设计出一套植物与环境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方案,让整个“阳台菜园”以最原始的方式存活下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永续的自洽系统。
如果这么说还有些抽象,不妨听听下面这个例子。在自然界中,是没有“打农药驱虫”这个说法的。那应该如何既还原自然生态,又让植物长势喜人呢?刘新采用了间杂种植的办法。她把不同植物种在了一起。不同的植物一起生长,能够刺激植物本身的竞争性,其光合作用效率也远较单一植物高。同时,间杂种植的植物引来的是不同的虫子,这些虫子也相互抑制,因此,大多时候,刘新是依靠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它“自愈”的。
但如果出现单一虫害的时候,刘新便要适当“出手”。但她也没有动用农药,而是以更环保、更自然的方式进行杀虫。有一次“阳台菜园”出现了不少红蜘蛛。刘新知道红蜘蛛喜欢喝牛奶。她便将奶粉稀释后,喷洒在植物上,红蜘蛛因为贪吃便撑死了。7-10天后再喷一次牛奶,就能够达到预防红蜘蛛再度“造访”的效果。
在不断地观察、改进设计方案后,刘新这个花费约2万元的“阳台菜园”作物长势喜人,薄荷疯长,羽衣甘蓝茂盛,葡萄藤缠绕,青菜肥壮。“想吃啥拔啥,一般都是吃最新鲜的。”刘新说,“阳台菜园”已经可以自己运作起来了,她家的蔬菜已经实现自给自足,“懒人农夫”每天都享受着泥土的馈赠。
认识“朴门永续”
如果你认可上文中刘新“阳台花园”的做法,那么你的一只脚就已踏入了“朴门永续”的门槛。
“朴门永续”强调“合理的设计”,通过科学的学习、客观的观察,准确地仿效自然界各部分组成和运作,把生态系统中各种有用的关系运用在农业设计、生活当中。观察自然界的规律,并且以最贴近自然界的方式耕作与生存,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将人为干预、人工污染降至最低甚至接近于无。
韶华,桂林CSA(社区支持农业)协会的负责人,也在自己的小院里践行“朴门永续”的理念。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操作,她将朴门农业理念概括为几个项目:水、肥、土、密、保、供、管。
同时,“朴门永续”还倡导不经常施肥,让枯草、树叶等回田。几乎不除草,实行间杂种植。不打药,交给自然调节。水循环,蓄积使用。不翻耕,保持土地原始状态。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原始森林,没有人去翻耕它,但它的植被和土壤一样生机勃勃。
一言以蔽之,在“朴门”理念中,自然中的一切,“存在即合理”。没有什么是“无用”、必须“剔除”的,只需要发现自然的规律,就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本身来生产劳作,并且不会产生太多污染。
思考:“朴门”能带来什么
自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供给侧改革被首次提出后,这个概念“在路上”已经一年有余。会议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推进,除国家宏观调控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的方式,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受困于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难题,现代农业如何实现永续发展,“朴门永续”的适时出现,或多或少地具有启发作用。
在本文成文之际,刘新在“朴门群”里分享了碎纸片养花、用老陈醋调节土壤基质酸碱度等文章。这个微信群自4月15日成立以来,已经有30个市民成为其中成员了。而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大家在群里分享各种阳台种植和“朴门永续”实际操作的经验,并且友好地互相称为“朴友”。黄萍就是其中一位“朴友”。因长年住在乡下,她有前屋后院可以践行“朴门永续”理念:“我收集果皮、菜叶这些厨余,一层层在桶中铺好,最后还在上面放了一朵落花,让垃圾也能成为一种艺术。等到它们自然发酵成为肥料,我就拿去养花、种菜。全程不使用化肥,更无农药残留。吃了几年自己种植的纯天然果蔬,我的身体变好了,在躬亲耕作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最大的收获。”黄萍说。
而在阳朔兴坪的山水涅槃生态庄园,则践行了“朴门永续”的理念,并且收到了实效。八年前,几位中青年人共同投资,在山水间打造了这么一块“世外桃源”。
郭林就是创始人之一。她曾是陆军学院英语教员,也上过美国哈佛商学院总裁办,然而一次重病的打击,一次次痛苦的化疗,让她再度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和伙伴们决定在兴坪耕作,践行“朴门永续”的理念。2015年,庄园按照自然农法栽培的柚子实现了大丰收,郭林和几位伙伴与周边的农户一起办了一个“柚子节”。在吃了郭林他们栽种的柚子后,一个老乡说:“我豁出去试种5年。”周边的农民坐不住了,纷纷弃用化肥,学习“朴门永续”的栽培经验。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发光。”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互生共荣,农业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有志者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但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CSA,还是“朴门永续”,新的尝试或许是“微光”,但却足以让人看到希望。
链接:
几百元如何打造“阳台菜园”
●依据阳台实际,选择“阳台菜园”装置(一般有花盆式、壁挂式、梯架式和立柱式,可选用塑料泡沫箱。所有的装置网上均有卖,价格10-100元不等)。
●收集土壤放入装置(土屑、木屑等与泥土按44:6的比例混合,这样的松土法有利于根系发达的菜蔬生长,比如萝卜)。
●配备几个有盖的塑料桶,放厨余堆肥(注意:厨余直接做化肥容易发臭、招惹蚊虫。可以通过无氧发酵法,将厨余密封放置于日晒通风处,待完全腐化后再使用。完全腐化的厨余是无臭的)。
新闻推荐
本报阳朔讯5月7日,一场典雅古朴的汉服、旗袍秀在阳朔高田镇朗梓古村上演,让村民和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与古村落相融合的魅力。当日,阳朔县几十名旗袍爱好者身着各色汉服、旗袍,穿行在朗梓古村的古...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