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图1是一张拍摄于1981年11月28日的老照片,照片底部印有“阳朔县劳动服务公司旅游班毕业留念”的字样。拍摄的地点位于阳朔镇的东岭社区,即如今西街漓江对岸的一片河滩之上。
这张泛黄的胶片照片,是由桂林一位老旧照片收集爱好者所提供。该市民说,照片是他在很多年前的一个书摊上,花了一两毛钱买来的。对于照片中的人物,他也不了解。不过,他从照片的背景和文字判断,这是一张关于旅游、关于漓江的照片,所以他一直收藏至今。
据记者事后采访了解到,这是1981年在阳朔开办的第一个旅游班所留存的毕业照。透过这样一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漓江导游队伍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历史片段。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导游员,将秀美的漓江山水、厚重的历史文化,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图1:
这是拍摄于1981年11月28日的一张照片,地点位于阳朔镇东岭社区的漓江边。照片中的人物,是当时阳朔县劳动局开办的第一期旅游班学员,以及教师、劳动局领导等。(图片由收藏爱好者马贵希先生提供)
图2: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现桂林桂冠国际旅行社导游刘燕秋(左一)与其接待的香港游客在漓江游船上的合影,当时的香港游客走的是桂林柳州5日双飞游线路。(图片由刘燕秋提供)
图3:
2014年,获全国最美导游提名的桂林导游眭琴在象山景区给游客讲解。
(图片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提供)
为了寻找照片中的人,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才打听到,阳朔县劳动服务公司属于原阳朔县劳动局,其当时的部分工作职责,现在是由县就业服务中心来承担。
在阳朔县就业服务中心,我们有了收获。一位工作人员辨认出照片中的一个人,就是从单位退休的的蓝贵发。目前,他就住在单位旁的宿舍区。
“咦,这张照片你们从哪得来的?我自己都没有,没看到照片的话,我都忘记了当时拍过这张照片。”看到照片时,蓝贵发先是惊讶,继而感慨连连。在那个照片显得珍贵的年代,即便是拍了照片,也未必每人都有一张。看着照片上熟悉的面孔,35年前的往事逐渐清晰了起来。
1980年5月,蓝贵发到阳朔县劳动局报到。当时,局里还设有知青办,他就在知青办工作。但其时,90%的知青都已经回城,只剩下一些收尾工作。他的工作更侧重于为技工学校招生,遴选各乡镇的优秀青年,送往市、自治区的技工学校学习技术。
那时候,桂林旅游对外开放已经有七八年时间,来游览漓江、阳朔的客人渐渐增多。阳朔县当时还是属于桂林地区管辖。“当时桂林地区劳动局的一位副局长相当有眼光,他说阳朔是搞旅游发展的好地方,应该有导游、工艺品、山水画等旅游服务产品。”蓝贵发回忆说,开办旅游班的计划也由此萌发。
1981年初,阳朔县劳动局开始组织招收学员、找校舍、聘请教师等前期准备工作。蓝贵发记得,开班的时间在七八月份。开班后,局领导就安排他到学校负责后勤管理的工作。
学校的地址选在漓江边,在西街的河对岸。原来那里有一化工厂,因为发展旅游、保护漓江,化工厂已经全部关闭,学校就是由厂房改建而成。那时的条件很简陋,低矮的瓦房,地面上没有水泥硬化,全是沙石地面。除了几间教室,还有宿舍和食堂,学生平时都在这里吃住。
当时的旅游班一共招了3个班,分别是导游服务班、绘画班和编织班。其中,导游服务班的学员人数最多,占了大半。每个班都由县劳动局聘请教师来执行教学任务,如今,蓝贵发仍清楚地记得,导游服务班的教师是当时县统计局的一名干部,名叫吴杰忠,其他两个班的老师姓名,时日长久他已忘记了姓名。
蓝贵发说,除了周末,当时每天都安排有课程。导游服务班的课程,由老师讲解阳朔的历史文化、景点知识,如碧莲峰的由来等等;编织班主要学习一些工艺品的手工编织,绘画班则多是学习桂林山水画等,有时老师们还带着学员一起到漓江边写生。
1981年11月,旅游班的培训课程全部结束。一些优秀的学员由当时的县劳动服务公司安排了工作,另一些学员则是出去自谋路子。同年11月28日,旅游班的全体学员和教师,还有县劳动局的局长陈土生、副局长胡跃林,大家一起在漓江边拍了集体照,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35年来,大家的联系断断续续。再看到照片时,蓝贵发说,有几个老伙计都已经过世了。而当时的旅游班学员,有的仍留在旅游服务行业,有的则是自己在阳朔开起了门面。这张留存了35年的老照片,定格了当年旅游班学员的青春笑容,也彰显出一代旅游人意气风发的时代气息。
(讲述人蓝贵发,阳朔县就业服务中心退休职工)
新闻推荐
...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