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在山凹整出了不少土地种植沃柑。记者蒋伟华摄
2015年种植的沃柑今年挂了果。记者蒋伟华摄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钟楠
阳朔县杨堤乡唐家村地处石山区,村里田少山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贫困村。四面的石山将整个村子围着,村子里的人被外人戏称为“山蚂虫另”。这两年,在当地政府和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开始外出考察,引进品种、甚至不惜砍掉老果树,誓要走出一条新路子。
曾经石山开荒,却也难以形成大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唐家村,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接通往村里,环视四周几乎都是高山。
村主任唐高美告诉记者,村里人口不多,只有186户760人,每人平均只有几分水田,耕地也不多。整个村子被石山包围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为了能填饱肚子,纷纷扛着锄头上山开荒。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大家开出了一些地,平均下来每个人有一亩半左右,于是除了正常的种植水稻,村民还在山上种玉米、黄豆等作物,能勉强维持生活。
到了90年代,看到其他地方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村民也不再满足。于是开始在山上种植黄皮果、柚子、柑橘等水果,不过都是零散种植,而且不成片,村民一般都是遇上圩日就拿出去卖,依然属于自给自足的落后生产方式。
“这些东西都很难形成产业化。”唐主任无奈地说,因为种植的东西比较分散而且种植面积不大,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品牌,因此村里的各种水果很难卖出好的价格。一年平均下来一户最多千元甚至只有几百元,目前全村的人均收入不到2500元,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村,大量的村民只好外出务工。
砍掉老果树,种植新品种
2014年,县里相关领导到村里考察后觉得村里应该利用山地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并提出只要村里想发展什么,县、乡两级政府将全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村民信心十足,接下来他们在政府的带领下到恭城等地考察。来到恭城,他们看到同样是石山,但恭城却种出了满山的桃树,形成了大产业。
“他们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唐高美说,同样是石山,别人做得好,他们也可以做。经过仔细考察村里决定种植时下比较热门的沃柑,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平整土地。
因为村里的土地比较分散,平整土地有利于大面积的种植和管理,于是他带头砍掉了家里种植了多年的黄皮果,一些村民也纷纷仿效。
不过刚开始也有少数村民反对。“砍掉了,没收入,谁负责?”反对的村民理由很直白,他们舍不得种植了多年的传统产业,不过村干部顶着压力跟村民分析利弊,最后终于砍掉了原来的黄皮果等果树,整出了几百亩土地。
土地整好了,接下来就是选苗了。经过考察最后他们决定选择重庆的果苗,当时是15块钱一株,比本地的价格高出近一倍,不过村民认为只要苗好,多花点钱也无所谓。
政府引导,走出一条新路子
“这主要还是有政府做后盾。”唐高美说,不管是选择品种还是选苗,县、乡的农业技术人员都给了很大的帮助。去年,村里就种植了180亩沃柑,从种植到维护,技术人员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当天,记者刚好遇到县、乡的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记者赶到种植基地发现,不少农户已经围着技术人员听课,并认真地阅读技术人员发放的资料。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沃柑是新品种,大家都没太多的经验,所以他们对村里的种植情况非常重视,每年都要集中培训几次,平时只要村民有种植上的难题,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及时赶到指导,这次主要是指导打果苗夏梢等问题。
记者走进果园里发现,这片果园被石山包围,处在一个小盆地上有近百亩,长势良好,专家讲授相关的技术问题,拿着剪子带着村民进入果园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正确地打梢。村民也非常积极,不停地发问,从打梢到肥料及药水的使用,技术人员一一进行解答。
“你看,果树挂果了。”唐高美在听完课后,抽空带着记者查看村里的果苗挂果情况,记者看到,一些果苗已经挂上了果子,大的已经有拇指大小。他说,其实按正常情况,果苗第一年最好不挂果,不过他却带头让果树挂了少量的果子,主要是想证明这些果树在质量和种植上都没问题,好激励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形成大产业。果然,今年又有村民加入了种植行列,村里又扩种了120亩,一些村民甚至挑着泥土到石山上填土种植,村里形成了良好的种植氛围。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就可以收获一批果子了。他们这些“山蚂虫另”正一步步跳出大山。
新闻推荐
各电力用户:由于客户用电设备的接入及电力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等,计划将以下线路停电施工、检修,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公告如下(以下时间为...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