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古宅院一角
?“回”字形亮格
?高高的门墙头
阳朔县金宝乡黄家村田野山川环绕,全村人都姓黄,都为壮族。该村至今仍保存着5座清朝康熙初年所建的古老宅院,一条蜿蜒的小河绕村而流。村后的石山险峻毓秀,岩洞繁多,其间喷涌着一口百年的“状元泉”,横生出不少耐人寻味的陈年旧事,再加上古宅院曾孕育出一个“武状元”,让这个有着53户230多人的壮族古村落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张立波文/摄
5座清朝古宅院
一进黄家村村口,一座古宅院便进入眼帘,沿着村道向里走,依次排着4座古宅院。村民说,先前已有6座倒塌,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宅仅剩5座。5座古宅都坐北朝南,间距匀称,大约2米,气势并不磅礴,给人小家碧玉之感。
这些古宅青瓦盖面,占地面积均为200平方米左右,屋脊高达8米。地基用几块数百斤重的大青石垒砌,墙体则为大青砖结构,现已苔藓斑驳。古宅一般分为上座和下座,高高的马头墙颇具威严。门槛为条形大青石,如今已摩擦得锃亮平滑。大门外侧还安装着一扇腰门,高达1.1米,主要用于阻挡家禽家畜进屋。门头上方镶着一排“回”字形木格,村民称为“亮格”,具有采光作用。
上座与下座之间掘有一口天井,用大青石砌成边沿,深达60厘米,面积约8平方米,四面早已苔藓斑驳,在阳光照耀下,更添了新鲜的光泽。天井两侧各建有一间厢房,且嵌着一面窗棂,乃木块雕制而成,上面雕有不少花卉图案,更显古色古香。上座堂屋高高架设2根方形巨木,用于悬挂一些重要物品,不能举手可得。
此外,古宅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堵防火墙,上面铺设一层青瓦,一旦房屋起火,防火墙便可隔离火源,断不会殃及其它,足见旧时人们极具防火意识。村民说,这些古宅中央曾建有一座古楼门,宽3米,高5米,面朝东方,解放以前该楼门便已倒塌,仅残留一块石槛露于地面。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村民们在古宅院周围建起了不少楼房,大都搬离古宅,古宅显得愈加静谧质朴。一条小河从西侧绕着古宅石基潺潺流向东方,岸草汀柳,郁郁青青,相映成趣。驻足村头,环顾四周,一片广袤的田野与远山相连,朝晖夕阴,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美景。
清朝中期出过“国学生”、“武状元”
据黄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正秀公于明末清初从湖南迁徙到此安家落户,由此可见,该村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今年76岁的黄家让老人至今仍住在古宅里。据老人介绍,其太祖父黄永兴出生于清朝道光己亥年(1839年),自小力大无比,特别喜欢舞枪弄棒,还专门凿制两块200多斤重的大方石以练武之用,至今仍有一块“练武石”,主人将其摆在厨房放置砧板,而另一块已不知所踪。
黄永兴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历办“团务”,保四乡平安,深得当地民众敬重,也得到地方府衙的赏识,授其“布政使司苏”职衔,负责维护当地治安。同治五年(1866年)还被钦命为“国学生”,特赐匾褒之。该古匾为樟木所制,长170厘米,宽60厘米,厚5厘米,重达30公斤。古匾上的字全都雕刻而成,字体圆润平滑,足见雕工精细,非同一般。同时,字体表层涂抹朱红油漆,中间的“国学生”三个大字却略显铜黄色,纵然历经140多年,表层已斑驳不堪,而色彩、字体仍可辨识。
另据黄氏族谱简要记载,黄永兴次子黄光榜在其调教下,勤于习武,曾中“武举状元”,至于其中的来龙去脉,在当地村民帮助下几经查询,终无所获。然而,村后山喷涌着一口老岩泉,村民将其称为“状元泉”,黄光榜中过“武状元”,大概是不假了。
村后岩洞有板路
该村村后屹立着一座高大险峻的石山,山间怪石嶙峋,树木葳蕤,古树抱石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山间岩洞繁多,读书岩、龙岩、楼岩、匍地岩等犬牙交错,给后人留下不少板路呢。
读书岩位于半山腰,需走一段灌木丛生的崎岖山道方可到达,洞口极小,仅容一人通行,洞内面积近100平方米,纵深10米左右,钟乳石琳琅满目,可惜大都遭到破坏。
今年60岁的村民黄承星介绍,解放初期,村里腾不出房屋置办学堂,教书先生见此岩洞地势较为平坦,便将其作为学堂,摆放十几套桌椅绰绰有余,如此在岩洞里识文断字的历史便持续了10多年,直至解放后才将学堂搬移下山。该岩洞因此得名“读书岩”。此外,洞内一直有不少蝙蝠安居,村里的老人但凡头痛,年轻人总会进洞捉几只蝙蝠作为药引,效果甚佳。
读书岩下方便是龙岩,因岩口极似传说中的龙口而得名。龙岩宽达20多米,纵深约15米,呈外高内低之势。村民黄承星说,上世纪50年代,公社给该村布置了制作硝酸的任务,因为该村的土地大都呈酸性,可进行提炼。于是,该村村民便在此架灶烧锅,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每天可以制硝20多公斤。现如今,外村人对该村尚有一种戏谑的说法:黄家人吹大炮,泥巴用来熬硝。
沿读书岩折身往回走,便是楼岩,该岩分有两层,下层窄浅,上层需架梯而至,洞内宽阔,当地村民一直在此堆放柴草。紧挨着楼岩的是匍地岩,洞口较小,需趴地而入,洞内却豁然开阔,且极为深邃,常人不敢随意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们都进入此岩躲避鬼子扫荡。匍地岩下侧乃是粪岩,用于堆放家畜的粪便。据了解,早在100多年前,该村村民便已将家里清扫好的家畜粪便统一堆放于此,从不乱倒,农忙时到这里挑粪施肥,此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从而该村村道十分干净整洁。
新闻推荐
?诸葛后裔祭祖习俗巡游现场  ...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