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朔县遇龙河畔的朝阳村,有一支很有名气的农民业余彩调队,曾获得过广西优秀村屯文艺队称号,这是全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彩调队。这支颇有“文艺范”的队伍,跟一对屠户夫妻有着密切关系。乡亲们形象地评价这对夫妻——“台下操刀做生意,台上唱起嗨嚯咿”。
重振彩调旗鼓
朝阳村村民素来喜欢彩调,当地彩调班常常演出传统剧目。今年48岁的屠户阮冬发年轻时候,就是当时的戏班子演员。近年来,大家忙着搞生意,彩调班慢慢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对地方文化越来越重视,阮冬发认为彩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艺,不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上消失了。2012年,阮冬发与同样痴迷彩调的村民潘水荣、廖仕德等人发起成立了朝阳彩调团,得到18人支持,每人筹资200元,购买了最基本的用具便鸣锣开张了。
经过一段时间排练,彩调团在村里正式公演。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公演的第一天晚上,村民们纷纷鸣炮庆祝,如办喜酒一般热闹。
苦乐相伴的彩调之路
农民对彩调的热情,这就是朝阳彩调团的底子。阮冬发为了搞好彩调队,把妻子曾秀珍也拉了进来,朝阳彩调队也被大家戏称为“屠户佬彩调队”。彩调团成立之初,阮冬发四处奔波,一方面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争取商家赞助。在这对屠户夫妻的热情感召下,彩调团得到各方的支持帮助。
郑远游是彩调团的师傅,在阳朔县文化部门工作了39年,在当地鼎鼎有名。当朝阳村的农民雄心勃勃组建彩调团并请他指导的时候,他被农民的热情所感动,从县城到村里有20多里路,他常常有求必应。
团员潘水荣是一名乡村导游,在为游客讲解景点的时候,她会即兴用彩调来描写景色,叙说民俗。团员何水林、蒋受伍是遇龙河的筏工,给游客唱彩调是他们的乐趣,被誉为遇龙河的“漏网歌王”。管远玉是村委干部,每逢为村民调解纠纷,她就会唱上两句,很多矛盾就化解了。场务潘石军是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在他的介绍下,几名德国游客饶有兴趣的客串了一回桂林经典彩调中的“王三哥”和“毛姑妹”,并做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友谊大使”……
每当接到演出任务,屠户、筏工、导游、农民,都会提前安排好家里和工作上的事物,赶去演出。演出所得报酬,也都用于购置道具和服装等,进一步壮大彩调团。
彩调团丰富乡村文化
彩调团的演出丰富了朝阳村的文化生活。只要彩调团的“闹堂鼓”一响,村民就知道有节目看,自觉地聚拢起来,本来想打牌的也不打了。一些村民纷纷向团里推介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加入彩调团,想让家人远离牌桌。阮冬发感慨地说,看到小小彩调团能够在村里发挥正能量,心里自然开心了,不管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何运斌 本报通讯员 谢次娣/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郑柳芩)好消息!又有新伙伴加入到新媒体队伍中来了!阳朔县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今年1月上旬开通了“美丽阳朔乡村建设在线”公众微信平台。据了解,“美丽阳朔乡村建设在线”微...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