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 慧 本报记者 杨子健
“看,这就是最早种植的那一片砂糖桔,当年只有90多亩,现在是6000多亩。”7月19日,在阳朔县高田镇蒙村村委,党总支部书记陆家奉笑着说。他14年坚持追梦,带领村民把蒙村建设成了富裕新家园。
家家户户种水果
村里村外皆绿色
蒙村村委有12个自然村,4000多人,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收入,村民生活贫困。2000年的“七一”党员大会,时为村委主任的陆家奉一语惊人:蒙村以后要发展种植砂糖桔,这样才有希望摆脱贫困。他的话引来部分党员的质疑。但陆家奉并非一时冲动,选择种植砂糖桔,他做过充分调查。
在中板塘自然村连续开了3个晚上的会,20多户村民同意拿出90多亩田地种植砂糖桔。2003年,村里的砂糖桔还没有挂果,一些村民着急了,他们找到已是村党总支部书记的陆家奉嚷着要砍树。陆家奉请技术员到园里进行检查,找到了不挂果的原因。经过改进,2004年,果园亩产值一下子达到3000-4000元。曾经反对、观望的党员村民找到陆家奉,纷纷要求改种水果。(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现在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增加到今天的7000多元,90%的农户都建起了楼房。这证明14年前的选择没错。”7月19日上午,蒙村村民龙玉新正在果园里忙碌。“以前我们家庭收入靠在外打工。2001年回家后,我是第一批种植水果的,现在年收入10多万元。原来蒙村外出打工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如今家家户户种植水果,村里村外处处都是绿色。”龙玉新高兴地说。
走家串户跑细腿
群众用上自来水
学山自然村位于半山腰,村民饮用水的来源是冲槽的积水。遇到干旱时节,全村人还要到两公里外挑水。“家奉一直为我们描绘他的梦想,发誓要让乡亲们用上自来水。”村委主任梁裔水谈起此事深有感触。
蒙村村委12个自然村有10个村缺水。立志解决这个难题,成了陆家奉每天都思考的问题。他一边走家串户给大家鼓劲,一边通过争取部门立项、社会捐赠和爱心帮扶等形式,引进资金对水库、水渠进行维修、加固,修建人饮工程。
六溪村至江口村1400米水渠修建三面光工程时,原来水渠宽度只有20-30厘米,需要拓宽到60多厘米,涉及近60户村民的田地,但村民们很痛快地同意无偿征用,“陆书记为了解决我们的生产用水问题,任劳任怨,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他。”经过陆家奉与村“两委”干部的不懈努力,蒙村完成了6个自然村人饮工程,维修水渠5000米,修复了3个小二型水库,基本解决了用水难问题。
抵押房子去贷款
10年修了9条路
“要想富,先修路。”在陆家奉任村委主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工作历程中,修路是他毫不动摇的信念。
2000年修蒙村到中板塘村、江口村等自然村的4公里砂石路时,陆家奉因胆囊炎刚出院不久,但他每天早上坚持到施工现场查看修路情况,四处筹集修路款,3个月没有管过自家的农活。修到最后一段路时,所筹集的款项用完了,他把自家的房屋土地证拿到信用社,抵押贷款1万元,完成了道路的修建。
芋苗塘村是高田镇地理位置最高的自然村。直到2012年,村里还有3.1公里山路不能通车。2013年大年初一,陆家奉带着村委干部来到芋苗塘村,与村民一道修石桥。他向村民表示,一定要解决出行难问题。
通过多方筹资和干群的共同努力,芋苗塘村结束了道路不通的历史。去年,村里一下子种植砂糖桔60多亩。“这是我们村的果园路,也是家奉带领我们修的发展之路。”村民们动情地说。
10多年来,陆家奉带领村民修路9条,完成10个自然村的村道硬化。“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从蒙村修一条到中板塘村的水泥路。现在不少人买了小车,有水泥路更方便出行。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很快就会实现。”这些年来,陆家奉不断地把梦想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让科技之“腿”站稳农田间 ——广西启动市县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观察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本报记者覃宇扬立春刚过,广西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何铁光专程来到阳朔县,指导当地金桔生态栽培试验站的建设工作。从去年起,何铁光担任这个试验站的专家组组长。这次与...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