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嫂和周金傅一对恩爱夫妻,手牵着手沉寂在幸福中。记者李凯摄
在风景优美的阳朔附近,有个美丽的葡萄镇,清澈的漓江水潺潺流过。
镇上有个风俗,嫁进来的姑娘成婚后就会把少女时候的名字改掉,姓氏从夫,名字则由夫家根据家族排位、新郎的名字重新起,每个新名字中都有个“嫂”字。
葡萄镇上现有“嫂名”的女子有两千多人,年龄最大的已经100多岁,年龄最小的才40多岁。一个少女改了嫂名,她就把自己一生的情爱和命运与丈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改了名字,做了他的女人
在遇到周申嫂的时候,她正从地里除草回来,已经83岁的老人,脚步依然轻盈,眼睛依然明亮。
15岁时,周申嫂从临桂县嫁到葡萄镇,那时候新郎官也才17岁,时间转眼就过去了68年。说起已经过世的老伴和尘封多年的少女时代的名字,周申嫂的神情中不经意流露出了一丝羞涩。做姑娘时,周申嫂叫何双娥,出嫁后,除了丈夫还记得她叫双娥,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名字,连周申嫂也很少再想起,在她的心里,她从此就是丈夫周桂旺的女人,她的名字就是周申嫂。
“年轻的时候,家里都很穷,可是他有什么好吃的都会买给我,有时候去赶圩,他还会帮我捎一套新衣服回来。”周申嫂说,她穿的所有衣服全部都是丈夫帮她挑选帮她买的。当大家问老人喜欢挑什么花色穿时,老人笑了,说“不挑,他买什么我就穿什么。”
和现在的小两口爱说甜言蜜语不同,周申嫂说,她和丈夫之间话不多,两人平平淡淡过日子,每天一起下田一起回家,一个桌上吃饭,都会记得对方爱吃的菜,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老伴离世。说起老伴,周申嫂一直说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在终于说出那个名字的时候,她的眼眶泛起了淡淡的红,在午后的阳光下,周申嫂低头摆弄着手中的毛线,掩饰着眼中浅浅的泪花。
48岁的梁旺嫂是葡萄镇上最后一批有“嫂名”的女人之一,22岁那年,当时叫林琴娥的姑娘从葡萄镇林家旺嫁到了八塘村梁家,丈夫叫梁启德,在村里卖猪肉,当年给她家的彩礼是200元钱。由于家里穷,梁旺嫂在娘家从没上过学,当初同意嫁到梁家是因为梁家的家境不错,在结婚后,梁旺嫂感受到了丈夫对她的好。说起丈夫的好,梁旺嫂还没开口就落下泪来,“我生病了要是不去看医生,他就会很着急,肉也不卖了,一直陪着我,一定要带我去看医生……”
梁启德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尽管知道妻子不识字,但家里的钱还是全部交到她手上。“钱都在我手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平淡而温暖的琐事堆积起了梁旺嫂与丈夫20多年的婚姻生活,她说她不懂什么是浪漫,对她来说,能和丈夫白头到老就够了。
●女人,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
1961年,周长嫂还不叫周长嫂,叫李富弟,在一个远房亲戚的撮合下,14岁的她从临桂县六塘镇嫁到阳朔县葡萄镇葡萄村委周金傅家,给16岁的周金傅做了妻子。
李富弟记得很清楚,成亲当晚,公公、婆婆,还有周家家族的长辈们围坐在桌前,笑容满面地当着前来贺喜的亲朋宣布:“孩子,你以后就叫周长嫂,就是我们周家的一份子了。”这一刻起,李富弟有了新的名字——— 周长嫂,除了自己、丈夫和婆家的人外,李富弟这个名字逐渐在众人的脑海中淡忘。
周长嫂娘家家境不错,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备受父母宠爱的她从小就没做过家务,嫁到周家后,却并没有像父母担心的那样被嫌弃。初为人妇,周长嫂不会做饭菜,婆婆手把手地教她,饭煮不熟、菜不好吃,丈夫也从不责怪她。“慢慢学呗!”周长嫂回忆,刚结婚的时候,丈夫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
经过54年的婚姻生活,68岁的周长嫂看着丈夫时还是会露出少女般天真的笑容,70岁的周金傅也总会对着妻子像个小伙子一样憨憨地笑。“吵吵闹闹不是过日子,我们不像有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喊离婚。”结婚54年来,体贴的周金傅和温柔的周长嫂没红过脸没吵过架,“不开心的事情可以让刮过的风带走。”周金傅笑着说。
和周金傅聊天,能明显感觉他很疼妻子。他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结婚的日子,1961年农历2月24日,聘礼是一担芥菜和三斤鳅鱼。“吃饭帮我舀好,洗澡帮我放水,还帮我搓背。”说到自己的妻子,周金傅有说不完的好,看着阳光下老妻的皱纹和白发,一向开朗幽默的周金傅老人突然认真起来,他说:“下辈子,你在哪个村子,我就去那个村子找到你,把你接回家……”周长嫂笑了,轻轻握住了丈夫的手。
一句承诺很短,一生一世很长,周金傅牵着妻子的手,他们都相信,他们可以。记者阳颜申艳实习生刘净伶
■延伸阅读
源远流长的“嫂文化”
“‘嫂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存在于桂南地区一些农村。在很多人眼里,‘认为“嫂名\’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习俗,这其实是不对的。”54岁的苏英祺是阳朔县葡萄镇中心学校前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葡萄镇人,他对“嫂文化”颇有研究。
苏英祺说,旧时农村人结婚都比较早,一些女孩十四五岁就出嫁,外表看来还是个少女,外人很难区分她们是否已经出嫁,取个“嫂名”也有告知的意思,就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用发型或服饰来区别出嫁的女子和待嫁的姑娘。
葡萄镇上的人自古以来家族观念比较重,外来女子嫁进来,改嫂名不仅是表达自己愿意与夫家一条心的态度,也包含着夫家长辈对新娘的期盼和祝福。“嫂名”并不是谁都可以帮取的,一般是由公公婆婆来取,如果公婆自认文化程度不高,会邀请家族里其他有威望的长辈帮忙取名。
“嫂名”都以夫家姓氏为姓,“嫂”字结尾,中间那个字是有讲究的,不能犯忌,也就是避开长辈名讳,这个要细数祖宗三代的名字。大多情况会在嫂名中放入丈夫名字中的一个字,比如丈夫名为蒋华清的话,妻子可以叫蒋华嫂、蒋清嫂。很多名字还有祝福、祝愿的因由在内,比如,取“保”“佑”“平”“安”“旺”这类的字。在同辈的人当中,取“嫂名”还要考虑取名的先后,有些字有人取了,后面嫁进来的人就不能用那个字,以免一个家族内出现重名。苏英祺说,如果一个大家族人口比较多的话,取名会成为一件有点头疼的事,好多字都已经有人用过了,这样就只有选用一些偏女性色彩的字,如“娥“兰“凤”等。
在葡萄镇的部分村子里,有时会听到“十嫂”“十五嫂”,甚至是“二十四嫂”,这些大多数并不是“嫂名”,而是在一个家族的同辈人当中的排位,为了方便称呼而已。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嫂名”开始逐渐淡化,现在取“嫂名”的人已经很少,尤其是40岁以下的几不可见,除了家族观念日趋淡薄外,大家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结婚比较晚了,20多岁才结婚,要更换已叫了20多年的名字,会很不习惯。此外,有了身份证之后,要改名字就更加麻烦,不是说改就能立马改的。
“嫂文化”是葡萄镇的特色,但随着“嫂”们渐渐老去,“嫂名”也终将成为绝唱。
记者阳颜申艳实习生刘净伶
新闻推荐
阳朔龙村小学下周一开餐 学校买回两口大铁锅 还整理出一间餐厅
学校买回两口大铁锅 还整理出一间餐厅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