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林文/供图
我最初见到这张照片是缘于桂林靖江王后裔朱袭文,多年前他送了这张照片给我,并委托我记录他对照片的说明,撰文在桂林的报纸上发表。根据他的介绍,可知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44年4月23日一群桂林文化人的灵渠游览活动,拍摄地点为灵渠铧嘴,背景为铧嘴上的洗心亭,洗心亭上的对联为:“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如今,这张照片收进了不少出版物,比如郭超、田钢主编的《田汉画册》就收录了这张照片。
照片上题词的是桂北师管区司令王赞斌中将,题词内容为:欢迎柳亚子先生等诸名士莅兴游览纪念。
据朱袭文先生生前说,本次桂林文化人游览兴安灵渠是王赞斌通过当时桂林政府主任秘书周游邀请的。
灵渠是秦始皇时代开凿的一条运河,对秦始皇统一岭南起了关键作用。灵渠位于兴安,其功能是将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两条本不相关的河流连接起来,使黄河、长江的船只能够沿水路直接抵达珠江,从而解决了五岭南北的水路交通问题。灵渠全长仅30公里,距离桂林市区60公里,既是一条疏通中原与岭南南北水路交通的运河,也是兴安县域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同时,灵渠两岸风光怡人,是一个兼有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旅游名胜。
抗战时期,不少文化人游览过兴安灵渠。
比如,山东籍作家孙陵抗战时期曾在桂林生活,除从事文学创作、主编文学报刊之外,他还创办了一所名为中华文学院的学校。在当时桂柳师管区司令兼灵渠风景区主任王赞斌和兴安县长黎达睿的支持下,中华文学院在兴安开办,学校的地址就在与灵渠风景区相邻的一片山林,由黎达睿县长划拨。学校开办后,李济深曾坐了一列装了一营卫队的专车专程到兴安巡视过这个学校。多年后,孙陵在其回忆录《我熟悉的三十年代作家》一书中,专门提到“当时桂林文化界的人物如柳亚子、田汉等等,也都成群结队前来讯问,一来就是几十人,大家‘吟诗填词’,酒酣耳热,各有‘表现’,想起来也着实热热闹闹”。
孙陵上面这段有关柳亚子、田汉的文字,说的应该就是照片拍摄的这次灵渠之行。此外,孙陵的回忆录还专门提到巴金的女友萧珊也曾到中华文学院住过几天。有一天夜里刚刚睡下,即遇到日机轰炸,中华文学院的学生纷纷逃避,萧珊不为所动,仍然睡在床上。萧珊的淡定镇静让孙陵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张照片上共有29人。据朱袭文先生生前指认,前排居中抱孩子者朱荫龙,右二陈迩冬;二排右一朱袭文,右二柳亚子,右三郑佩宜(柳亚子夫人);三排右一安娥,右二田汉,右三王赞斌,右四刘雯卿;站立者左一阳太阳,左二尹瘦石;坐者左一陈自立,左二周游;右一李白凤。
不知孙陵是否在其中。
这些都是当时桂林文化城的有名人物,这里不妨说一下刘雯卿。
刘雯卿为湖北公安人,诗人,有诗集《战地诗歌》《南国之春》等出版。赵平先生《章亚若在桂林》一书有一节专门写到刘雯卿与章亚若的交往。
赵平本人不研究文学,对文坛情况不了解,他有关刘雯卿的书写完全来自他亲自对历史在场者的访谈。
比如,当时广西民政厅厅长邱昌渭夫人周淑清是这样回忆刘雯卿的:
她是湖北人,喜扮男装,终年穿着西服,当时在桂西路的桂林中学教国文。除授课外,写写白话诗,与章亚若兴趣相投,过从甚密。
章亚若的妹妹章亚梅这样回忆刘雯卿:
当时有一位女扮男装的读者,叫刘雯卿,不到40岁,未婚。一年四季都穿着一双高统皮靴,很是潇洒。她住在一个叫奎光阁的楼阁边,陈设简朴,仅有一张板凳。与姐姐常谈论诗的创作。
章亚若的知己桂辉这样回忆刘雯卿:
亚若对人诚恳豁达,在我回江西的时候,她很快地与一位桂林有名的女作家成为了挚友。这是一位非凡的女人,叫刘雯卿,见义勇为。后来有一次,她对亚若谈起自己写了一本诗集,但无力出版的事。亚若为知己者往往动真情,资助了她300元私房钱,使她的诗集得以在桂林出版,书名好像是《南国之春》。
据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的《桂林抗战文学史》,可知刘雯卿曾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女生指导员,随广西学生军开赴前线,并应国际新闻社之约采写了长篇通讯《广西学生军在广西》,后来还奔赴昆仑关前线,写了不少“战地诗歌”,结集《战地诗歌》出版。
回到这张照片的地点灵渠,须知抗战时期灵渠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戏剧家熊佛西就曾两度游览灵渠,其第二次灵渠之行的时间在1942年5月24日,比照片上的灵渠之行早将近两年。
熊佛西的灵渠之行是由中国旅行社与湘桂铁路理事会组织的,按熊佛西的说法,同游者有桂林文化界硕彥百余人,包括成舍我、孙福熙等人。熊佛西专门写了游记《漫记兴安灵渠之游》,称灵渠为国宝,认为“灵渠的水利工程实为我祖先所遗留最辉煌的伟业,置之于今日世界伟大工程中亦无愧色!”
新闻推荐
干农活 开店铺 做竹编手艺 “60后”村民彭定双:用双手“走”出致富路
身残志坚的彭定双双手竖起大拇指,笑容自信而灿烂。彭定双靠一双灵活的手,养活了全家人。家住兴安县湘漓镇力头村的“60后”...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