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林在他的葡萄园里。
张冬林种植的温克葡萄。
自身双腿残疾,妻子患病,家中还有年逾八旬的老母亲,脱贫对于过去的张冬林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如今,众多“亲戚”的共同帮扶,不仅帮张冬林解决了家里的不少困难,还让残疾的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陈静通讯员蒋甲济文/摄
现实条件让残疾的他成了脱贫的“老大难”
前不久,记者在兴安县兴安镇南源村,听张冬林讲述了自己脱贫致富背后的故事。
今年42岁的张冬林自小双腿残疾,妻子小时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没法干农活。“病、老、幼、学,一般贫困户致贫的情况,我家一个不落。”张冬林自嘲道,家里就一直靠他打零工维持生活。
外出务工?残疾的双腿谁能给他工作?自己创业?本钱在哪里?现实条件让迫切希望改善家中条件的张冬林一筹莫展。2016年春节过后,外出找活干的张冬林又无功而返了。得知这一情况,县里的帮扶联系人、村委干部来到他家,跟他分析,一起找办法。
“你莫急,总会有路子的!”村委第一书记宽慰他。“就我这双腿,有路子我也走不了!”张冬林伸出他那残疾的腿,泄气地道。
在大家鼓励下,他再次种起葡萄
“兴安是葡萄种植大县,要不试试种葡萄?”大家给他建议,可张冬林并没有答应。张冬林悄声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之前也是种过葡萄的,但每次都失败了。
原来,六年前南源村村民就尝试种葡萄,张冬林也试着种了两亩。但因为没人帮忙,管护不好,加上品种也不太适合,种种原因,种下的苗死的死,坏的坏,结果的很少。对于葡萄种植的那些经历张冬林至今有些后怕。
“这次不一样,这不是还有我们嘛。”就这样,经帮扶联系人和村干部的牵线,村里几个以前种了葡萄的小伙子给他送来些适合种植的温克葡萄苗,他又用扶贫产业奖励金买了一些苗子,再加上申请到的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在大家的帮助下,整好地,用木头搭了葡萄架,张冬林种起了4亩温克葡萄。
自打葡萄苗种下地,张冬林家里的“亲戚”就更多了。
“我腿脚不方便,镇里的领导、村里的干部,还有技术员就经常过来帮打药。镇里、村里送来了肥料,技术员帮看虫除病……”张冬林说,因为自己腿脚不便,很多人都来帮忙。
不管是镇里的领导、村委干部,还是村里的小伙子,都只是来“帮忙”,从来没有收过张冬林一分钱,有时中午饿了吃餐饭又继续干。
有了自己的葡萄园,张冬林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学习。自己腿脚不便,别人用一天能做完的活,他就用两天、三天;他接上喷雾器,自己缓缓地进行叶面施肥;他拉着黑黑的胶管为葡萄进行滴灌。在帮扶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的葡萄管护技术一年比一年好,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帮扶干部都会帮他联系收购商。他的葡萄不愁卖。
今年8月,张冬林的葡萄又成熟了。温克葡萄表面呈红色,色泽诱人,如红宝石。
“帮扶葡萄”助力,他走上了脱贫路
“真没想到这个葡萄挺赚钱。”张冬林说自己这4亩温克葡萄,每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光这一项收入他家就达到2万元。
“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对我们家改变挺大的,考虑到我腿脚不便,连肥料都送到屋里来。”张冬林告诉记者,2016年,他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时,家中一贫如洗,女儿、儿子一前一后相隔一年考上卫校和中专,家里完全负担不了学费,后来申请到了4000元的助学资金,再加上学校的生活补助,孩子才上得了学。自己种葡萄从买苗到种下、盖膜、修沟到销售,都有帮扶干部、镇村领导、县残联同志和村民帮助,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家里生活不再愁。现如今自己还种了一亩多水稻,粮食能自给;夫妇二人有低保,每月有300多元,能够保证有菜吃;县残联给他夫妇二人每月每人近100元的残疾补助;女儿、儿子都学成毕业有了收入,全家生活越来越好;平常吃药看病,报销90%以上医药费,家里开支不大。张冬林掰着手指算着账,满是对扶贫政策、帮扶联系人以及村干部的感谢。
被列为今年预脱贫户,张冬林信心满满:“今年一定能脱贫了!不然,儿子连老婆都讨不到!”
兴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扶贫攻坚进入最后阶段,像张冬林这样得到县、镇、村“亲戚”集体帮忙的残疾贫困户365户,已经有80%及时甩掉贫困帽。
张冬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腿有残疾也一定能踩出一条脱贫路,走上改善生活的大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蒋叙记者秦丽云见习记者曾思怡)9月27日,兴安县高尚镇一路段发生一起柳微车撞伤老人致死、驾驶员肇事逃逸...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