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十四年《兴安县志》卷五有关“学校·漓江书院”的记载。
道光十四年《兴安县志》·城郭图
□秦幸福文/图
关于兴安县漓江书院,据清代道光十四年《兴安县志》(以下简称“道光《兴安县志》”)记载:“漓江书院在县署左故学宫地,国朝乾隆十一年知县杨仲兴率邑绅士捐资创建……”以道光《兴安县志》所载“城郭图”来看,地点大致在兴安县政府大院原兴安县广播电视局旧址今宣传部所在地,延伸到后面的政府大院宿舍楼一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漓江书院被改建为兴安县两等小学堂,实际存世161年。
近十余年来,漓江书院又声名鹊起,缘于2005年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应邀到兴安灵渠为漓江书院揭牌重开讲坛。
杨仲兴与漓江书院的创建
曾有一种说法,“兴安漓江书院创办于宋景德二年(1005),已有千年历史,是广西境内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漓江书院的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久远,道光《兴安县志》已明确记载,漓江书院为乾隆十一年兴安知县杨仲兴创建,其前身并非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创立的兴安县学,而是与县学并存的一个讲学场所。
杨仲兴,字直庭,号韧庵,广东嘉应州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八年(1743)出任广西兴安知县,在任六年。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杨召集当地乡绅士子捐资修建漓江书院,至乾隆十三年(1748)竣工。书院落成之日,他亲自题额其上,携诸生升堂入室,将书院内外度量记录于文:
“前门高一仞三尺七寸五分,宽一仞一尺七寸八分,地广四筵四尺,深三筵一尺。山墙之内为楹者十屏,内相向,两翼其房,曰门楼、中堂,地宽四筵四尺,深三筵六尺左右。腰墙下垣上窗,前后扇屏门各五,中高二寻三尺,为楹二十有八,曰讲堂。”
杨仲兴之所以选址于此修建书院,是因该地“上探轸宿下瞰湘源,倚灯山而朝笔架,搴旗岭而握元峰。登高一望,有振衣千仞濯足万里之象。”诸生认为,“锡名当所自创者,公也。”杨仲兴谦逊地说道:“漓水发源为邑元脉,且环抱之,署名‘漓江书院\’。”又有教谕徐勋撰题名碑。徐勋在文中盛赞杨公创建漓江书院之美德,同时记载捐资绅士以及职责分工三十五人,以藉不朽。
如上,漓江书院的创建、规制以及当时参与创建的主要执事人员及其职责分工,昭然可见矣!
与漓江书院结缘的历史名人
据文献记载,曾在漓江书院担任山长和讲学的不乏名士,可考的有黄明懿、查礼、黎龙光、蒋方正、李兆莲、蒋友莲等。
黄明懿,临桂进士,乾隆五年(1740)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主教期间,乾隆皇帝亲赐“道南正脉”额,为岳麓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离任岳麓书院山长后受聘回桂林主讲秀峰书院,途中舟过灵渠时,黄明懿应邀莅临漓江书院讲学并撰《漓江书院记》。
查礼,顺天宛平(今北京)人,清代知名诗人、书画家,曾任湖南巡抚。乾隆十九年(1754)在庆远府同知任上奉命修浚灵渠,历时6个月,曾客寓漓江书院,期间写下《分水亭晚眺》《宿兴安县漓江书院》等诗词。以查礼的学识名望,必定曾在漓江书院升堂讲学,也是与漓江书院结缘的一位硕彦。
蒋方正,兴安县北乡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南阳知府、广饶九南道道台。道光十二年(1832)十月,回乡丁父忧期间,应兴安知县张运昭之请出任漓江书院山长并主修《兴安县志》。蒋方正声望之高可想而知,从学生员鼎盛一时,他修纂县志以“详而有体,约而能该、质而不俚、华而不芜,斯无愧乎志之名”为要旨,为后世留下了传世佳作———道光十四年《兴安县志》。
李兆莲,兴安县北乡饱德村人,贡生。咸丰二年(1852)受聘为漓江书院山长,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声名远播,远近求学者争相来到兴安听他讲学。其教学方式颇为独到,“教人则因材造就,不拘绳墨。每纵谈四座,高声震瓦,既复大笑。”其门生陈仙坡、蒋友莲、李方甫、李仁甫等皆以文显于当时。
蒋友莲,兴安县北乡枧底村人,举人,李兆莲得意门生之一。“好读书,文章不事穿凿,书法必宗钟、王”。乡试中举、会试落榜后回到乡里,受聘主讲于漓江书院。有人请教他学问时从不勉强答复,“使人如坐春风中,不言自化,故名士半出其门”。其学识美德名重一时,后有进士许钟岳为其作传。
清末,朝廷废科举、兴学堂。兴安县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漓江书院改为官立“两等小学堂”。至此,漓江书院完成了它161年的历史使命。
新闻推荐
村民正在采摘果园里的油桃。□本报记者李慧敏通讯员邓桂荣李丽文/摄眼下正是油桃成熟的时节。在兴安县高尚镇高塘...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