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桂林米粉节开幕式在灵渠里展示龙船调。
兴安县表演的龙船调曾获得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一等奖。
■杨迪忠文/摄
每年端午节的“赛龙舟”,在广西兴安县叫“扒龙船”。这是我国南方十分流行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也可谓家喻户晓。在“扒龙船”的过程中,随之产生了一种古老的劳动号子或者是棹歌,叫“龙船调”,有的地方叫“龙船歌”。兴安县的“龙船调”古老独特,流传久远,韵味丰富,在桂林龙船歌里独树一帜,盛名远扬。1999年,兴安龙船调获得广西广播电台优秀节目展播三等奖。2005年,兴安县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殊荣,兴安龙船调在中央电视台的优秀表演可谓为它的成功获得立下了汗马功劳。2008年,兴安龙船调被列入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兴安龙船调多次在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上表演,吸引了国内外观众,并获得了节目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兴安龙船调属于古老的“棹歌”
兴安龙船调与其他地方的龙船歌一样,起源于“赛龙舟”(扒龙船)这一古老的习俗。据有关资料介绍,赛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后来,逐步演变成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民间习俗。所谓“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兴安自从秦始皇修建灵渠,统一岭南之后,便成为接纳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先头地区,其楚尾越头的独特地理优势,使百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在此交融汇聚,形成独特的灵渠文化,成为广西文化的先驱。因此,兴安龙船调也就带有浓厚的文化源头韵味,粗犷大气,原生态味足,在桂林龙船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明代邝露《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旁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饶歌合舞。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戊年为之,有司不敢诘问。”这“饶歌”就是今天的龙船歌。清代乾隆五年《兴安县志》卷一“风俗”篇载,端阳日簪艾虎,饮雄黄酒,以角黍祀先,切蒲泛酒。亲戚以角黍相馈。“城外分水塘有龙舟竞渡,锣鼓喧腾。”这是278年前对灵渠分水塘“扒龙船”习俗的记录。道光年间的《兴安县志》“风俗”篇,亦有对端午节“观竞渡”的记载。在湘漓镇打渔村的“文氏宗祠”里,有民国时期“扒龙船”等情况记录;在界首镇的古街里,也有关于“扒龙船”的碑刻记载。在2002年出版的《兴安县志》里,亦有对扒龙船和龙船调的记录,称龙船调是“兴安县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一种典型代表,是研究灵渠历史文化的重要文本和“活化石”。
兴安龙船调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一度辉煌。在“破四旧”运动和文革时期,它被列入破除的对象,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兴安扒龙船与龙船调逐渐恢复。近十年来,龙船调作为兴安与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搜集整理研究与保护传承展示的文化项目,日益受到重视,闻名遐迩。
主要流传于湘江与灵渠两岸
兴安溶江镇、兴安镇、湘漓镇和界首镇是全县有名的扒龙船乡镇,也是兴安龙船调最流行的区域。前几年,我在溶江镇菜园村参加村委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队联欢晚会,共有19支队伍参加,二十几个节目,直把晚会演到了12点多。桂林电视台去录制了几个节目,其中就有原汁原味的溶江龙船调演唱。兴安龙船调传承人罗祖兴等几位老人带着一个大鼓上台表演,没有化妆,没有排练,他们的龙船调等演唱节目被上送到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栏目文化头条播出。这个事情我一直记在了心里。一场村里自办的文艺晚会被《广西新闻》播出,真的不容易,是一种殊荣!镇领导和村民得知此事,也非常高兴,对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就更加关心与重视了。溶江镇的灵河属于灵渠南渠,也是漓江的上游。这一带的龙船调套曲为联唱歌曲,共有八章,即“集人歌”,集合队伍出发时唱;“出船歌”,就是开船时唱;“游船歌”,河里漫游时唱;“划船歌”,众人扒船时唱;“连船歌”,与其他船只相遇比赛时唱;“赢船歌”,也叫“得胜歌”,比赛取得了优胜成绩时唱;“湾船歌”,即比赛结束后,收兵回村时唱;“扯船歌”,拉船上岸时唱。几乎涉及到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现在,能够完成八章套曲演唱的民间艺人,已经非常少了。大多是只能演唱三四章,如“出船歌”、“游船歌”、“赛船歌”、“得胜歌”等。
兴安县其他乡镇的龙船调大同小异。龙船竞渡一般在端午节期间进行。而竞赛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不少村庄举行“请龙头”活动,到龙王庙去祭祀天地,烧香叩头,请出“龙头”。兴安县水街和界首镇上街现存有古代的石拱桥叫“接龙桥”,有人说就是古人赛龙舟活动时的祭祀龙王请出“龙头”的地方。还有“青龙街”、“白龙桥”等地名,大概也与扒龙船有关。兴安扒龙船,现在主要有三个地方,三个时间:兴安镇和湘漓镇在分水塘或打渔村前湘江河段,端午节举行;界首镇在湘江大桥河段,农历五月十三日进行;溶江镇在大溶江河段,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比赛这天,各路龙船队集聚比赛河段,两岸观众如云,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龙船调响起,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是灵渠文化的重要载体
兴安龙船调是桡手一边扒船一边演唱的定本成套歌曲,是民间音乐与民间体育的完美结合,是人与自然协调相生的欢乐场景,曲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快速有力,宏远辽阔,优美动听,它与锣鼓声、掌声、喝彩声等交融在一起,是古老而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同时,它又体现出一种团结和睦、齐心协力、昂扬奋进、勇于争先的时代精神。
兴安龙船调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反映出扒龙船的整个过程;二是曲调的节奏与扒龙船的节奏基本一致,讲究快慢与高低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三是几乎有谱无词,多用“哟、嗬、吔、呀、嚯”等衬字组成,是古老船工号子的演变,体现出原生态的特色与韵味;四是刚柔相济,快慢有序,高低结合,张弛协调;五是受到地域的一定影响,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的民风民俗。
兴安龙船调是兴安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瑰宝,也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价值和现代文化旅游经济价值。因此,加强对它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推荐
近年来,桂林市持续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共参与”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劝导推进、整治提高等措施,倡导文明交通、遵章礼让,形...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