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周玉祝
8月10日下午6时,已到下班时间,兴安县崔家乡副乡长张玫丽离开了办公室,但她没有回家,直接下村去夜访了。现在,这样的场景在兴安县各个乡镇经常能见到。今年以来,该县开展“锤炼党员党性”活动,通过推出党员干部新“三同”、夜学夜访、党员积分制管理等举措,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A
“三同”架起连心桥
4月27日至28日,兴安全县993名副科以上干部深入村屯,与贫困户交朋友、结“亲戚”,开展与群众“一同过、一同苦、一同干”的新“三同”活动。
党员干部进驻前,驻点村在显眼位置张贴活动告知书,亮明其身份和工作职责,公开其联系电话和入住地址。驻村干部自带生活用品,与农户同吃同住,并支付伙食费。
活动中,近千名驻村干部就各村“两委”换届、宜居乡村、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等工作进行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1100余次,征集意见建议5669条,并为群众办实事1628件。
随后,兴安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逐一甄别、认真梳理,共梳理出意见建议9大类1252件,包括基础设施类、农业经济类、民生保障类、社会综合治理类等。
6月中旬,兴安县下发工作方案,对意见建议办理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目前,要求落实的1252件意见建议中,已有1178件落实了办理责任单位,加速落实处理。
B
夜学夜访“心”交流
每个周四晚上,张玫丽都会到农户家,一起聊生活、谈建设、听民意。8月10日晚,她去的是崔家乡田心村阳训广家。“全县正在推行农村改厨改厕活动,我看看他家搞得怎么样。”她说,农民白天出门干活,只有晚上去才能遇到。
张玫丽的举动,也是兴安县乡镇干部夜学夜访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县要求乡镇干部每周至少入户夜访1次;每周开展集中夜学1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
夜学学什么?张玫丽说,他们先后学习了中央、自治区等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法律法规、正反面案例等内容。“光学还不行,还要谈。”她说,有时候,大家能敞开心扉谈到半夜。
通过夜学夜访,兴安县干群之间对话多了,理解增进了,政策落实更加到位了。7月2日,兴安县出现洪涝灾害,崔家乡高泽村村民黄生桂家发生地陷。凌晨4时,他拨通张玫丽电话求助。2小时后,张玫丽和工作人员就蹚水赶到他家。黄生桂说,这样的乡镇领导,老百姓支持!
C
积分定星激活力
“二孩满月时,我说服家里的老人不办酒席。”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移风易俗承诺书》上签字后,兴安县信访局的工作人员彭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移风易俗承诺。
为了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今年兴安县推出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移风易俗承诺书》。要求党员干部不违规操办、参加未经批准的婚丧喜庆活动,不收取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礼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不收受超出常理的现金和财物。目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村委干部已陆续签订承诺书。
党员先不先进,积分说了算。兴安县还推出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用具体、量化的积分对党员作出星级评价,评出不同星级的党员,奖优罚劣。对评为一星级的党员,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年累计积分60分以下的或被一票否决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预备党员积分60分以下,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新闻推荐
写时代春秋 铸人生精彩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侧记
■今日视点本报记者李湘萍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会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自身又有怎样的好故事?8月1日,根据中宣部新闻局、全国新闻战线“三教办...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