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李湘萍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会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自身又有怎样的好故事?8月1日,根据中宣部新闻局、全国新闻战线“三教办”《关于组织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通知》要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开展以“好记者讲好故事·坚持‘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20名来自集团采编一线的优秀记者,站到演讲台前,声情并茂地讲述各自职业生涯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用“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1
俯下身、沉下心,
到基层中寻找故事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做新闻要接地气,捉到“活鱼”,唯有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人民群众当中,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
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记者王春楠去年9月下旬,在桂林重走长征路的途中,采访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兴安县漠川乡协兴村王本生家中,一碗滚烫了82年的油茶,见证、延续着从不磨灭的军民情。当年,油茶曾救助了身受重伤的红军团长韩伟;如今,又抚慰前来“寻亲”的韩伟后人的心。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带着家人从北京来到协兴村登门当面致谢,还积极协助当地村民向相关部门争取修路资金,去年协兴村投资1200万元的村道正式建成通车,大家都亲切地叫这条路为“红军路”“长征路”。韩京京说,油茶代表着广西人对红军的支持、爱戴,凝聚着广西人对共产党的深厚情谊!以后他还会坚持来广西走亲戚,“这门亲,不能断”!
“当年,韩伟将军用血汗和忠贞走完他的长征路;如今,韩京京又用忠义和执著走着自己的长征路。”王春楠说,我们年轻一代新闻人的长征路,是俯下身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告诉未来;在新时代,讲好新的长征故事,凝心聚力,成风化人。
为寻访一对渴望读书的姐弟,当代生活报记者黄占玲只身前往东兰县弄兰小学,再从学校出发,徒步近2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姐弟俩家采访。报道见报后,爱心人士积极联系,愿意资助姐弟读书。黄占玲说,报道不仅要客观,更要用细腻的笔触及大量的细节,去展现采访对象内心的情绪和渴望,以打动读者,引起社会关注。
要问如何报道新闻?黄占玲的回答是,用心去讲好一个故事。而想要把故事讲好,最重要的是走到老百姓中间去,深入他们的实际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
去中国南海捕鱼的“虾哥”、躲过了一发臭弹的老蒙、初一就辍学的农民发明家、在“广西的墨脱”筑路的村民,这些被广西日报摄影部记者李军采访过的平凡人,在李军眼里,是构成共和国走向富强走向昌盛的基座,能有幸记录他们的贡献、触摸时代的脉搏,是作为党报新闻人的光荣。
被同事称为“大爱”记者的欧其锦,在南国早报长期跑一线,笔下常常是一些远离新闻热点的平凡人——生活陷入困境的乡村教师,一人分身两校,为学生为孩子,不停奔波;默默无闻的市井百姓,支助了80多个孩子,供他们上学读书……欧其锦说,只有沉下心,走进这些人的生活,才知道他们拥有多大的能量。他还说,为老百姓当记者、为困难者做义工,这条路他走定了!
广西日报全媒体采编中心记者欧乾恒跟大家分享的是大化大山深处一位叫唐翠玉的“爱心妈妈”,十年如一日敬老、抚孤、助残的故事。他说:“最能打动我的,是那些平凡的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不平的故事。”
当代生活报记者农芝讲述了粟时来曾丰萍夫妇有关孝道和真爱的故事,她笔下记录的这群普通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草根榜样,不愧为这个时代的公民楷模。
“发现社会问题,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记者梁献玲认为这是记者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
正如广西新闻网政商部记者宋瑶的切身体会一般:“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2
怀真情、用真心,在基层中锤炼故事
做新闻,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一名合格的记者,常存温暖情怀、感知社会温度,在基层中锤炼出好故事。
“网红”,这个称呼是同事送给广西新闻网记者陈海霞的,起初她有所反感,但集团“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的建设,让她对“网红”有了不同的理解。“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要求整合多种平台,覆盖所有受众,这其中包括如何获得年轻受众的青睐。陈海霞的实践摸索是:“首先要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了解他们,融入他们,然后让他们喜欢我们,再接受我们给他们的。”由此她向一个有温度、有内涵、有正能量,会思考、会采访、会讲故事的“网红”积极迈进。
目前陈海霞的直播观看量经常能够达到上百万次,她的体会是,党媒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应该放低身段,推动主流媒体积极向新兴传播领域拓展,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广西工匠系列的采写工作时间持续近一个月,采写稿件超过2万字,这对广西日报工商部记者骆万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一段难忘的职业成长。炼钢专家陈毅杰、抹灰工人祝平辉等10名工匠身上的那份坚守、担当、精益求精,在成为社会发展前行力量的同时,也让骆万丽收获了职业认同:存一颗匠心,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打造有温度、有思想、有高度的新闻作品,将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和记录。
在北京做媒体实习生时,她独立完成采访任务;在广西日报新媒体部供职时,她创新制作出优秀的H5产品。梁雨芃的记者成长之路填充的是一个新媒体人坚持、创新、肯干的职业素养。“记者是最接近真实的职业,而新媒体编辑能让这些真实、有力量的声音传播得更广。”她在坚守中前行。
作为一名文化记者,广西日报综合副刊部的林雪娜见证了两岸文化交流互融。她曾3次亲历两岸文化联谊,盛情邀约台湾参访人员撰文挥毫,在广西日报“花山”版推出花莲人作品专题《梦里几度桂花香——花莲人的广西情》,专版推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与社会新闻相比,时政新闻的采写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惊心动魄,但广西日报政法部记者周珂分享的某次国家领导人来广西视察时,他亲身经历的采访“游击战”,同样紧张刺激。肩扛重任,注定不轻松的时政记者,更需谨慎细致认真,这也是记者的别样风采。
追风、逐雨、看洪水是一名水利、气象记者的常态。广西日报农业部记者周映就在这风里来雨里去坚守了10年,对她来说,雨情、水情、灾情就是命令,就是号角。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但她从不曾后悔,更没有想过要放弃,她说:“风雨兼程,冷暖与共。”
3
守初心、固信念,在基层中成为有故事的人
一名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心怀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
蓝超君是南国今报采访中心唯一的90后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女记者。在记者这一条充满荆棘,却又吸引她不断勇往直前的路上,她坚守着“好记者首先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温度的记录者,然后成为一名真诚的传播者”的理念。
广西日报东盟部记者林涌泉曾任广告中心外联部负责人,他用新闻扶贫的方式,帮扶金秀圣堂山和三江丹洲岛两地的旅游经济。尤其是在经过3年的跟踪策划、包装、运营,三江丹洲岛丹洲村由原先的全县贫困村变成全县首富村,他也因此获颁“丹洲村永久荣誉村民”称号。
蹲点守候、假扮工作人员、跟踪货车……南国早报记者赵劲松深入“虎穴”暗访黑燃气的经历,让现场观众听得心惊肉跳。赵劲松说,即便面对暴力和危险,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月饼盒中夹带5万元现金,熟人公关赠送8000元现金,面对这样的“糖衣炮弹”,南国今报记者王缉宁不为所动,坚持还原事件真相,坚持用接地气的舆论监督,关注民生,服务于党和政府,传递正能量。
“有人曾出20万元买我一颗人头”,这事发生在广西日报出版部记者廖景标身上,从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是这位老记者的人生底气。
不求虚名,不贪浮利。一如法制与经济杂志社记者张东安所说,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必须勇于担当。
■相关链接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正在推进媒体融合工作,进一步摸索项目组的全媒体报道运作方式。在此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集团整合了广西日报社的纸媒、新媒体矩阵、“网红”记者等资源,专门成立项目报道组,有计划、有谋划、有组织、有策划地全力传播“好记者讲好故事”,主要以全媒体的形式进行3次传播,形成3次叠加式传播力、影响力:第一次传播是“网红”记者的实时视频直播。据统计,两名“网红”记者8月1日上午的视频直播已有110多万人次观看;第二次传播是广西日报新闻客户端的图文滚动直播和广西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推送等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矩阵的报道;第三次传播是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等纸媒的大力报道。
以下是网友精彩评论摘登:
●Sue2__:
90后正在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骨干力量,蓝超君的故事让我体会到90后的力量。她作为一名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女记者,让我看到在新闻道路上更多的热情和付出,新闻界正需要这样的有能力充满热情的新人!
●九斗:
党媒是党与政府的喉舌,更需贴近人民,做人民的喉舌,“网红”记者是党媒更贴近人民的一大脚步。
●撑雨伞的青蛙:
他们的故事很安静,感谢他们的坚持和不忘初心,让世界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好。
●vendrediabby:
揭露而非消遣,曝光而非粉饰,媒体人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关注,而是以一己之力唤起读者的反思。
●永远亭的兔妖: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新闻工作者,点赞!
●就是小可爱哇:
听起来好刺激!记者真是用生命在寻找和接近真相啊!向你们致敬!!!
新闻推荐
本地关注□广西黄富维7月29日,上千人涌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江峡谷避暑游玩。当日下午3时左右,峡谷因突发山洪,游人纷纷逃生,有人被洪水冲走。事发后,当地组织搜救,30名被困孤岛的游客获救,另有4人不...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