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兴安新闻 > 正文

夫妇俩带着儿子下乡10多年当医生,出诊吃饭都要给伙食费,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张老照片“讲述”40年前的下乡行医故事

来源:桂林日报 2015-02-11 08:12   https://www.yybnet.net/

▲1970年桂林市卫生防治大队欢送下放同志合影。(记者翻拍)

?夫妇俩仔细辨认照片上的自己。记者蒋伟华摄

《30多年,他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后续

两夫妇带着儿子下乡10多年当医生,出诊吃 饭 必 须 要 给 伙 食费……如今,不时闹出的医患纠纷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敏感,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而昨日,记者从一张老照片中了解了1970年一对夫妇下乡当医生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和当时的医患关系让人心生感慨。

□本报记者蒋伟华

主动寻访,记者找到了老照片中的人

自从上个月本报刊登了《30多年,他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及后续报道后,老照片在市民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过收藏者马贵希家里还有很多老照片没找到照片中的人。考虑到照片中的人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了,记者决定和马贵希尝试拿着未刊登的照片登门去寻找照片中的人。

经过挑选,我们首先决定寻找一张1970年桂林市卫生防治大队欢送下放同志的合影。合影中有数十个人,前面几排人胸前都戴着大红花,手拿《毛主席语录》,显得很高兴。记者了解到,桂林市卫生防治大队是由当时的桂林药监所、桂林妇幼保健院、桂林防疫站、桂林地区卫生防疫站等几个单位合并的,涉及的人员比较多。

近日,记者和马贵希拿着老照片来到位于四会路的桂林市防疫站寻找照片中的人。走进防疫站的工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拿出站志告诉记者,他们的站志里最早的照片是1983年拍摄的,这张摄于1970年的照片他们没有保留,加上时间相对较久,照片上面的人早已经退休了,基本不认识。

为了帮助记者找出照片里面的人,办公室人员找来一位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海阿姨。她告诉记者,她是1972年后才进入防疫站工作的,年龄比照片上的人稍微小点,但应该可以认出来一些。

“这个是在妇幼保健院上班的,这个是在卫生监督所退休的……”经过仔细辨认,海阿姨陆续认出了照片上的不少人。海阿姨表示,这些人现在都已70岁以上,有些已经80多岁了,她可以帮忙联系一下。

2月8日,海阿姨告诉记者,她联系上了照片中的一对夫妇,当年两人一起下到兴安工作了10多年,经历非常有代表性。于是,记者联系上了这对夫妇,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响应号召,夫妇俩带着儿子下乡当医生

9日上午,记者和马贵希带着照片应约来到了位于四会路的市卫生监督所宿舍。一位阿姨在门口跟我们接上了头。

“两位好,我叫陆志芬……”一见面,她做起了自我介绍,带着我们来到她家。

“老伴出去办点事,晚点回来。”她一边跟我们聊天,一边用两个瓷杯子给我们倒茶水,并招呼吃摆在茶几上的糖果。

她说,知道记者拿着老照片找人后,她和老伴非常高兴,也找到了自己保存的同一张照片,找了好一会才找到。但照片已经很模糊了,很难看清上面的人。记者拿出马贵希收藏的照片给她看,由于照片清晰,她很快找到了自己跟老伴。

“你们好啊!”没聊多久,一位个子较高、说话中气十足的老人回来了,这就是她的老伴杨纯宪。今年已经81岁了,比她大两岁。

为了找到照片上的自己,杨老拿出眼镜仔细查看“这个高个子的就是我啦。”他高兴地说。

说起当年下乡的情况,两人滔滔不绝。陆志芬老人说,1957年她从广西省桂林卫生学校(现桂林医学院)毕业,第一年分配到南宁工作,一年后回到老家桂林工作,老伴从部队转业后也来到桂林工作,后来两人在桂林市卫生防治大队相识并结婚。

他们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桂林市卫生防治大队整合了药监、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几个单位,人数较多。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970年他们单位要派人下乡为贫苦群众服务。

“是优秀的才有资格下去的。”他们笑着说,当年他们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儿子,两人都是共产党员,也是业务骨干,表现突出。虽然是有家有口,但为了响应号召,他们积极报名并得到批准。就在1970年春节前的一周,他们带着8岁的大儿子下到了偏僻的兴安县华江公社(现华江瑶族乡)卫生院,下乡前单位开了一个热烈的欢送会,大家还合了影,于是就“诞生”了这张照片。

生活艰苦,每次出诊都给群众伙食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他们的行李都是由县里派车送进去的,同时来到华江卫生院的还有其他5位护士医生,有些还是外地的。由于业务水平高,杨纯宪当了卫生院院长,陆志芬当医生,他们8岁的儿子只能在乡下读书了。

“当时生活的确比较艰苦。”由于他们上班比较忙,没什么时间买菜,加上交通不便,平时基本没什么菜吃。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就经常托过往的货车司机去县城买点青菜等,多余的青菜就做成酸菜。好在每个人一个月有半斤肉和油,可以改善伙食。

公社的工作也比较辛苦,一些老乡还经常跑到卫生院求助,请他们到村里出诊。遇上这样的情况,杨纯宪总是亲自出马,跟随着老乡爬山涉水到村子里面看病。每次下乡经常是忙到晚上甚至要在村里过夜。村民看到他辛苦,总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来招待,不过吃完后,杨纯宪不管村民怎么推辞,他总会拿出一毛五一餐的标准伙食费塞给村民。淳朴的村民看杨纯宪他们生活艰苦,一旦打到什么野味总会送点给他们,不过他们每次都是坚持给钱。到了过年,群众会送一些糍粑,而他们也会以饼干等回礼,工作时间一长,他们跟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杨纯宪说,当年他们是业务骨干,收入还算可以,每个月40多元,而当时一个鸡蛋是3分钱,他们从来不白吃群众的饭菜。

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市里希望他们能回去,但兴安县却舍不得他们这两个业务骨干,把他们调到了县里上班,而此时大儿子已经读中学,慢慢长大的二儿子也跟来了兴安读书,只剩下几岁的小儿子跟着爷爷奶奶。

1982年,他们终于调到了市里的卫生监督所,结束了下乡的生活。回想当时10多年的艰苦,他们都笑着说:“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荣耀。”言谈中很怀念当时融洽的医患关系。现在两个老人身体虽然有些毛病,但总体算健康,儿子们也都孝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看他们,并隔几年给他们的房子重修翻新,定时给他们请钟点工搞卫生,想到这些,他们觉得很知足了。

新闻推荐

市领导率队到兴安调研一季度财税运行情况

本报讯(记者陈娟)3月10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秦春成率市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负责人来到兴安县调研2015年一季度财税运行情况。座谈会上,兴安...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夫妇俩带着儿子下乡10多年当医生,出诊吃饭都要给伙食费,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张老照片“讲述”40年前的下乡行医故事)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