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雯 文/图
■今日视点
永福县窑田岭窑,宋代南方青瓷烧造中心,1975年被发现,1979年进行过小规模发掘。2010年为配合湘桂铁路提速扩能改造工程永福段建设,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桂林市文物队、永福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发掘队进行抢救性挖掘,出土大量瓷腰鼓碎片,证明这里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笔下的“产腰鼓”的“职田乡”。腰鼓这一北方乐器为何会在南方大量烧制,千年永福窑火因何而盛又为何渐熄?
“瓦渣岭”出土瓷腰鼓
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静江府临桂职田乡有腰鼓。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记述:“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然而数百年来,历史文献所载“静江腰鼓”一直未被发现,成为历史之谜。直到1975年,永福县窑田岭窑址被发现。1979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在窑址发现一条专烧腰鼓的宋代龙窑,出土大量腰鼓瓷片,深藏地下数世纪的窑田岭腰鼓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分布于永福县洛清江两岸坡地的窑田岭窑,绵延约7公里,溯江而上,碧波清荡,千年古窑沉睡江畔。2010年长达一年的抢救性挖掘工作后,为了更好地保护窑址,考古发掘队已经对现场进行了回填。光阴荏苒,如今这里草木丛生,静谧得有些荒凉。这片被当地民众称为“瓦渣岭”的土地,曾是宋代南方青瓷的烧造中心。2010年,考古工作者从这里整理出土了60吨瓷器残片,其中瓷腰鼓的残器出土达数百件,经过两年多的修复拼对,成型腰鼓已达几十个之多。
记者在整理修复现场看到,已拼对成型的花腔腰鼓空心细腰,灰胎,胎中部较厚,鼓身表面施青釉,饰以褐彩,有的于两端绘螭纹,腰部绘蜻蜓,多数绘曲线纹。腰鼓一头为圆球状,一头为喇叭筒状,在圆球一端蒙皮敲击,喇叭口就能把声音传得很远。
据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安益介绍,瓷腰鼓在广州西村、南海文头岭、广西藤县、容县、永福等宋代窑址均有出土,其中以永福县窑田岭窑产的花腔腰鼓数量最多,也最具地区特色。窑田岭窑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宋代中国唯一专烧腰鼓的窑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宋代中国腰鼓之都”。
腰鼓,打击乐器。瓷腰鼓源于古代土鼓或瓦鼓,盛于唐,主要为宫廷以及上层人物提供伎乐享受,实物最早见于河南鲁山段店窑址,在唐代壁画中常见使用腰鼓的伎乐形象。至两宋时期,烧造瓷腰鼓的窑口增多,并从宫廷专用伎乐向民间文化发展,腰鼓文化遍及全国。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增多,北方宋人南迁过程中带来腰鼓文化,并被岭南少数民族迅速接受。探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地方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气候环境有关。两宋时期的桂林,少数民族聚集而居,存在丰富的鼓文化,“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岭南地区高温潮湿,瘴气多,湿气重,木鼓易发生霉烂,而用土作原料高温烧制的瓷腰鼓,正好弥补这一缺陷,符合当时广西土著民族多元的音乐文化需求。
另外,岭南地区流行傩戏与师公法会,花腔腰鼓为其乐器、法器之一。周去非《岭外代答》有载:“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永福县文化学者刘家毅告诉记者,宋代花腔腰鼓是当时的热销民用器,如今在永福县堡里乡,还有形制差不多的腰鼓传世,使用者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以腰鼓和笛子演奏“阴笛”曲目,主要用于驱鬼、招魂等民间仪式。
千年窑火的文化传承
从永福县窑田岭窑出土瓷器残片的数量来看,当年该窑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窑田岭窑址目前可知的分布范围内能辨认的窑有23座,未知的还有若干。宋代永福一带居然汇集了这么多窑场,按今天的说法,俨然一个大型制瓷工业园。专家指出,以常规估计,烧一座窑,需采泥、洗泥、制坯、印花、上釉、烧制等工序以及窑工后勤、家属,一座窑用工应在50人左右。若20多座窑同时生产,将聚集上千名产业工人及家属。由此推算,当年的窑田岭窑出货量相当大。
那么,这么多的瓷器谁来消费呢?何安益认为,产品本地消化比较困难,而且当时广西烧制青瓷的窑场比较多,因此初步认定窑场大部分产品可能远销海外,具有专烧外销瓷的功能。而开凿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的桂柳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缩短两地航运距离;北宋初期曾采取措施发展经济,设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这都为近海的广西陶瓷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据悉,目前广西共发现宋代古窑址约30多处,每一处又有数量众多的龙窑。可以说在宋代广西出现了岭南瓷器史上的繁荣期。广西属于石灰岩地区,许多地方有天然瓷土,为制瓷业提供了充足原料;原始森林密布,保证了燃料供给;河流众多、水网纵横,运输便利。永福县洛清江两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松柴,而瓷窑选址靠近山坡和溪流,除水上运输,制瓷原料还可依赖廉价的水碓粉碎并加工……这一切造就了当年窑田岭窑的辉煌。
然而,随着海外贸易中心在南宋晚期开始北移,中原地区迅速成为制瓷业中心。广西大多数窑场的运输价格优势开始失去,这是广西各大窑场在南宋末年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而广西窑场迅速发展之后,更多的是仿烧中原窑场的一些畅销产品,如永福县窑田岭窑模仿耀州窑,兴安县严关窑仿耀、钧瓷等。各窑之间亦竞相模仿,工艺、饰纹类似,大量出产简单低层次的“山寨”产品。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窑场人员或死或逃,伴随而来的是制瓷业的凋零。
古老的窑址,见证了一段历史,留下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遗韵。千年的时光,辉煌的广南西路瓷器业仍是广西文化长河中令人骄傲的传奇。据悉,当地政府正在筹建专题博物馆,规划窑址公园,让公众能够亲身感受千年古窑的文化魅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乔晓莹本报通讯员韦伟强林昱钢“一路上亮点多多。”“广西法院探索出了边疆地区审判工作的新路子。”……9月15日至18日,在最高法的组织下,来自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南、贵州等5个省区的...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