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覃宇扬 韦继川 本报通讯员 贺亮军 唐月明
阅读提示
目前,家庭经营收入仍占我区农民收入较大比重。要稳步提升农民经营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是重要途径。纵深推进我区一村一品工作,必须做好规划引导、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建设品牌,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内部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一村一品 优势凸显
专业村镇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地高三至四成
眼下,走进北海市银海区宁海村,吸引人的一定是那些白色的大棚,一个挨一个,一片连一片,宛如白色的海洋。“大棚里孕育着的可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啊。”一见面,宁海村村支书吴荣芬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这几天虽然寒意依旧,但勤劳的村民却在大棚里忙活着,采摘下来的一筐一筐辣椒,正准备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初,宁海村获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广西大棚果蔬村”。吴荣芬介绍,宁海村原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小打小闹搞大棚,2009年以后渐成规模。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每亩大棚需投入1万元),规模从最初的10多亩,发展到目前3000亩,辐射带动银海区500多户农户,发展大棚种植面积近1万亩。
为鼓励村民建棚连片形成规模,在镇党委支持下,村里注册成立宁海村农之宝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年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产销的全程服务,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目前所产的大棚哈密瓜、辣椒等全是优质品种,一年可种植2~3造,上海、广东客商都是“上棚”收购。
有了好产品加上好销路,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八一自然村有耕地面积600多亩,43户人家都搞大棚农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是北海市平均水平的2.3倍,创造了当地村级农民增收的最高纪录。当年,宁海村人均收入8500元,大棚种植总产值5100万元,占村总产值67%。
宁海村从小打小闹到发展壮大的经历,正是我区各地近年来发展一村一品的真实写照。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我区各地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在稳定发展甘蔗、水果、蔬菜等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发展优质稻、蚕茧、食用菌、中草药、水产畜牧等新兴优势产业,打造了一大批以特色闻名的专业村镇,形成了众多农产品品牌。按国家农业部的一村一品标准,截至2010年,全区已形成430个专业村和39个专业乡镇,而正在发展起来的专业村镇则更多。
从2008年至2011年,我区已有80个一村一品村镇获自治区政府命名。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2010年,已获命名的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6000元,比所在乡(镇)、县(市)高出30%~40%;专业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高450元。
实践证明,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优势明显。
一村一品 模式渐成
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专业协会成为“三驾马车”
说到宾阳莲藕,不得不提黎塘镇的雷响村,这里的莲藕名震广西,全国有名,是2011年新出炉的“广西莲藕村”。而面对眼前的辉煌,人们很难想象多年前这个村曾经遭遇的困境。
这个200余户人家的村庄,总耕地中水田占1/8强。这里种植莲藕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曾由于近亲繁殖、藕种老化,产量越来越低,藕质越来越差,外地客商来得越来越少。
为打破困境,近年,该村第一村民小组投资400多万元,兴建面积2000平方米的广西第一家民营蔬菜批发市场,随后成立了莲藕专业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良种+技术+市场”运作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莲藕产业的发展步伐。
协会成立以来,先后筹集资金30万多元,从武汉市引进优良新品种,同时对种植技术进行大胆探索,示范种植了152亩晚稻套种莲藕,并取得巨大成功,亩产水稻达350公斤,莲藕亩产量也由原来的1000公斤上升到3000公斤,全村莲藕种植面积上升到730亩,收益翻了好几番。
2011年,由村民自行投资兴建的黎塘朝阳蔬菜批发专业市场,更为农产品流通开辟了快车道,市场年销售莲藕达3200万公斤,销售额6000万元,占黎塘镇全年莲藕总产量的71%。当年,雷响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5226元上升到8600多元,走在全镇前茅。
从雷响村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看出,在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专业市场、专业协会起到了重要驱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区一村一品战略的深入实施,已逐渐形成了三大发展模式并驾齐驱的格局。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目前全区通过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带动的专业村有232个,其中123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目前广西共有47个专业村直接全面与专业市场合作,通过市场把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三是专业协会带动型。广西依托规模以上专业协会带动的专业村有几千个。玉林良平水果、北流韭菜、宾阳黎塘莲藕、恭城月柿、兴安葡萄、永福罗汉果、那楼桑蚕茧、横县花茶等是带动农户发展的突出典型。
一村一品 何处突破
规划引导、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我们在推进一村一品工作中,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介组织、服务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作用不明显,农产品销售市场还不够畅通,部分农民思想上还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等。”在宁海村村支书吴荣芬看来,目前一村一品的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村一品,其实也是一个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然而,打品牌,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部分质量不稳定的产品使用我们的商标,以出口基地的名义对外销售产品,影响了品牌声誉。”在“广西蜜橘村”兴安县界首镇兴田村,村委负责人对记者说。
浦北县官垌镇旺冲村也有类似情况。“品牌建设没有形成合力,支撑度不够。同是一个池塘的鱼,被两家合作社用不同品牌销售。”面对这一问题,该村村民显得很无奈。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但一村一品产业规模总量还不大。2011年农业部首次公布32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广西仅占8席。
最近几年,南宁市申请参选命名一村一品的专业村镇不少,2008年、2009年都有二三十个,但入围的不多;到了2010年申请的就下降到8个,而且一个都没有上榜。这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区部分特色村镇的特色产业,还属于较低层次的资源型产业。
“对于产业来说,一村一品涵盖的领域,既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包括商贸、旅游、文化等行业。”自治区经管总站优势产业科科长兰云认为,无论对于已形成规模正在寻求突破的专业村镇,还是在向一村一品方向发展的村镇,思路都应放开一些,相关部门也应做好规划引导。
兰云坦言,光从事第一产业,收入偏少,想要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确实较难,必须“接二连三”。在台湾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的休闲农业,产值已超过第一产业。
据了解,从2007年起,广西每年安排500万至6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了一批特色村完善基地建设。兰云认为,广西还应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让农民“看得见,学得到”。她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向自治区政府上报一村一品样板村建设项目,计划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万元在全区建设10个不同类型的样板村,在这些村开展营销、规划、培训和文化建设,制订好产业标准,力争2015年样板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琴29岁,他获评副研究员;33岁,他破格提为研究员;36岁,他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对牛情有独钟,一生致力于牛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叫石德顺,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大学动...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