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命·文明——广西河流文化考察报告15
本报记者罗劲松
论长度、宽度,论气势,漓江似乎无法与国内一些大江大河相比。发源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的漓江,全长仅200多公里,流域面积不过5840平方公里。在不少国人眼里,漓江清澈而浅显,历史内涵并不深厚。但当你由源头起步,沿漓江一路走来、访来,一定会感慨:漓江的内涵,深厚难测;漓江的悠远,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1.
“源头之争”是场历史误会?
漓江、湘江究竟是同源还是异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争论了200多年,甚至到科技已十分发达的现代,学者们一度仍各执己见,论辩不休。这在国内外各大河流河源史上,是极罕见的现象。
据当地史学专家考证,埋下湘、漓二江源头争论“火种”的,是后魏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称:“湘漓二水,皆出灵川之海阳,行百里,分南北而下。北曰湘……南曰漓……”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提到“漓水”时说:“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据资料记载,唐代的兴安县县城建在如今的城台岭上,灵渠绕城而过,距城确实只有十余步。这里,李吉甫明确地将灵渠称为“漓水”。
首先提出“湘漓异源”并由此引发湘漓源头之争的,是清代乾隆初年时任兴安知县的黄海,在他主编的《兴安县志》中,否定灵渠即漓江,认为漓江应该是兴安境内的双女井溪。由此他认为:湘漓异源。后人考察发现,双女井溪全长不足7公里,发源于双女井。黄海将双女井溪称作“漓江”,显然是错误的。
全州人唐一飞在《漓水源流考》一文中指出了黄海的错误,但却肯定了他的“湘漓异源”观点,并认为: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才是漓江发源地。称猫儿山为漓江发源地,唐一飞应为第一人。
争论了200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其实说“湘漓同源”的前者和说“湘漓异源”的后者都没错,只是古代的“漓水”和现代的“漓江”,指的不是同一个对象!古人所谓“漓水”,指的仅为灵渠,即由湘江分出的一派,因而最早称之为“离水”;后人所谓“漓江”,指的是从猫儿山上奔流而来的大溶江以下直至平乐县的那段更美丽、更有气势的江流。
站在灵渠岸边,遥望大小天平和铧嘴将滔滔而来的湘水巧妙地作“三七开”——百分之七十顺大天平流入北渠,返还湘江;百分之三十顺小天平注入南渠,归于漓江……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感慨:人类社会里,沟通是多么重要!2000多年前开凿灵渠促成的“湘漓沟通”,成就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促成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携手交融。而历代以来那些研究水系的有识之士们,如果有机会面对面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怕也就不会有那场耗时200多年的“湘漓源头”之争了吧?
2.
“秦文流觞”通北门
展开兴安县地形图——东南,都庞岭耸峙;南部,海洋山蜿蜒;西北,越城岭雄踞。由此形成兴安地形一个显著特点:东南部南高北低,西北部北高南低。因这一地势,湘江于海洋山发源,从南往北进入湖南,最终注入长江;漓江发源于猫儿山,往南流经桂林,在平乐与荔江、茶江汇合,最终归于珠江。正所谓“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独特的地形和水系走势,注定了兴安这个地方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1200年前,当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兴安时,他最为关切的竟不是灵渠,而是当时兴安北面一座普通的城门,并由此引出一段为官之道的佳话……
在兴安县城著名景区——水街入口处,重建的“北城门”赫然而立,与周边一品居、三怀第、九井坊三组仿古建筑组成颇具秦代特色的“秦文流觞”景区。
觞,是古代一种酒杯。流觞,是古时三月上巳节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人们在节日那天要洗濯身体以除灾辟邪。后来,“曲水流觞”演变为文人一种饮酒游戏:大家坐于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面前谁喝酒。兴安人建“秦文流觞”景区,取的是“传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
入北城门,在灵渠岸边一块高约2米的方形天然巨石上,刻着柳宗元当年写下的《全义县复北门记》。“全义”,即唐代的兴安。读罢全文,一段发人深省的往事,仿佛又在这古色古香的水街重新浮现出来——
唐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因得罪权贵被贬至永州。这一年,随同他前往永州的表弟卢遵被任命为全义县县令,柳宗元欣然送卢遵走马上任,并鼓励卢遵“宜奋翼鳞,乘风波”,成就一番事业。
卢遵抵达全义县城后,兴致勃勃游览全城。当时的全义县城为唐初大将李靖所筑,相当雄伟、严实。然而,卢遵却发现一个怪现象——整座城只有东、南、西三面开城门,北门被封闭着。诧异之下,询问当地人,得知:这北门已经封堵100多年了!原因是当初全义的当政者听信风水先生“巫言”——若开北门邪气将随之而入,不利于政令施行,财气、福气也会因此散去……由于北门的封闭,居住在北面的百姓进城、出城都要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怨声载道。
在多次咨询手下官吏意见后,卢遵力排俗见,下令重新开启北门。北门一开,百姓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庆幸从此进出方便,庆幸有了卢遵这样一位为民着想的父母官。
远在永州的柳宗元得悉此事,欣喜之余提笔撰文,写下《全义县复北门记》,对卢遵“由道废邪,用贤弃愚”之举大加赞赏。
如今,传承秦汉文化的仿古水街,已经成为兴安居民和各地游客生活、休闲的乐园。沿灵渠行走于水街商铺、亭台、拱桥之间,清人苏宗经所描绘的那条安适休闲的古水街意境又重现于眼前——
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
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
浆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
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
兴安人在灵渠边重建北城门,在水街边立起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石碑,自有其深意。当今每一位为官者,心中不是都应该峙立着一座为百姓而开的“北门”吗?
3.
前世光彩如戏 今生风景搭台
傍晚的落日,将最后一缕余晖从老寨山山顶上收走。山脚下喧闹了一天的兴坪镇,在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后,终于沉寂下来。白天的兴坪,美得如一幅山水画卷;夜晚的兴坪,静得像一位温厚长者。也许,只有到夜幕降临时,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才有闲情回味它1400多年前那段遥远而光彩的时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兴坪就成为县治所在地,当时称为“熙平”,历两晋、南北朝300多年,至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迁往阳朔,而“熙平”也渐渐在人们的口语中变为了“兴坪”。
说起古镇上的老建筑,最让兴坪人自豪的,当属老街口那座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关帝庙武圣宫戏台了。
古色古香的戏院里,现存偏殿和戏台。台缘上横贯着四幅木雕,所雕人物栩栩如生,经戏剧行家鉴定为四出传统戏曲的剧情浮雕:《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的“颍考叔金殿举鼎夺帅”。
年近九旬的李老先生就住在附近,一说到古戏台,满脸是笑:“当年那里是兴坪最热闹的地方了!桂剧、彩调剧轮番上演,有时候从桂林请来了名角,大人们会兴奋得定不下心来做生意,打算盘时频频出错。而我们这些‘小把爷\’,最快乐的游戏就是在戏台下钻来钻去捉迷藏了,有时钻到看戏人桌子下,瞅大人不留神,伸手在桌上抓一把花生、瓜子,飞奔而逃……”
在兴坪古街上漫步,会有一种回到明清时代的感觉。青砖灰瓦的老屋均为两层,楼下设商铺,台面尚存;楼上住人,廊阁犹在。走过了“老街”,便到“新街”。如果你以为“新街”是如今新开的一条街,那就错了——“新街”的历史也有上百年了。据说,当年开辟“新街”时,兴坪人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因为这意味着:兴坪人又多了一条生意街。
商铺间,隔几十米便辟有一条小巷直通江边码头。当年,南来北往的货物,大多在兴坪中转。清末,当湖南人在兴坪成为生意场上的“老大”时,便又新辟出一条“湖南街”。
如今的兴坪,已经不再是南北商品流通的水上交通枢纽,却凭借两岸秀美的漓江风光,成为中外游客趋之若鹜的“风景舞台”。
4.
两江四湖“水围城”
“阳朔是个山围县,桂林是个水围城。”这是当年漓江船歌中的一句歌词,由此可以想象当年桂林城中的水,是多么丰盛。
“朝宗渠”,对大多数桂林市民来说,已经是个陌生的名字了。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在《鹿鸣宴诗并序》中写下过这样的名句:“月宫移种新栽桂,江水朝宗旧凿渠。”
朝宗渠开凿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桂州(今桂林)知州王祖道于城北开凿这条渠时,目的十分明确:引漓江水入城区,形成护城河,使桂林“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萦一身”。到南宋范成大赴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朝宗渠已经壅塞二十余年了。据说,壅塞前,桂林才子屡有中试登科、金榜题名者。然而,“既废二十年,几类天荒”。范成大疏浚朝宗渠后,桂林终于又“环城有水”,而才子们也借着“水运”,陆续登科了。
在桂林木龙湖附近鹦鹉山上的摩崖石刻中,有一幅如今已不为游人关注的南宋时期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国内现存的两幅最大、最完整的古城池石刻图之一。这幅高3.2米、宽3米的石刻图,系统描绘了当时的环城水系。按图中所示,宋代开凿的朝宗渠水,从城北漓江西岸虞山脚下入城,经回龙山流入古称“壕塘”的桂湖,把漓江、西湖和古称“南阳江”、“莲塘”的榕湖、杉湖贯通为一体,形成“曲水流觞”般桂林护城河水系。此情此景,曾令古人诗兴大发:“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静江府城池图》静静地在鹦鹉山上待了800余年。浪漫的宋人,将他们那个时代的“旅游图”刻于石上,无言地向后人提示着“桂林山水”的走向。遗憾的是,此后800余年里,宋人开辟的“桂林山水”由现实景观渐渐化为一幅冷冰冰的石刻。
宋代以后,朝宗渠遭冷落,渐渐壅塞,最后连渠的形状都看不出来了。到民国时,桂林城里已经没有连贯相通的水系了。
一直到公元1998年,宋人才等来了知音。这一年,桂林市政府首次提出“两江四湖”概念——贯通漓江、桃花江、桂湖、榕湖、杉湖及新开挖的木龙湖,“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架桥修路、显山露水”。
1999年5月,“两江四湖”工程启动。2002年夏天,到桂林旅游的人们惊喜地发现,导游向他们介绍的游览项目里,多了一个“荡舟畅游两江四湖”……
滔滔而下的漓江由阳朔进入平乐,至古平乐城遗址处与荔江“携手”,于今平乐城下与茶江合流。三江之水汇为桂江,滚滚向东南而去……
(压题图“漓江神韵”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映本报通讯员廖小凤8月6日,走进位于兴安县境内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建设现场,只见苍翠的大山间,水泥浇筑的大坝巍然耸立,坝上机器轰鸣,人来车往,一片繁忙。建设者...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