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尤英
一位种植葡萄的农民,让河北女大学生小宋一见倾心,并甘心放弃所学的医学专业,留在山上做“葡萄仙子”。这件新鲜事就发生在有“南方吐鲁番”之称的兴安县溶江镇。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做这样的新型农民不累也不苦,而且很值得骄傲。”与大多直爽开朗的北方女孩一样,小宋快人快语。金秋十月,在馨荣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排列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很是壮观。这就是小宋与丈夫黄能涛创业的地方。2006年,黄能涛大胆引进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建立面积达500亩的葡萄基地,种植了红提等8个品种的欧亚系列葡萄,引领溶江“葡萄上山”并向集约化发展。
在这里,随处可见创新的身影:采用滴灌技术,节水省工;立式棚架改成水平棚架,葡萄均能享受到“顶端优势”,品质均匀,口感更好。黄能涛还摸索出“独门绝技”:将棚架全封闭,通过温度调节等手段控制葡萄的成熟期,打好时间差,卖出好价钱。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小宋说:“有拼劲、敢于创新,我看中的就是他身上的这种精神。”
“没有溶江‘首创精神\’,就没有溶江葡萄产业发展的今天。”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邓永忠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从北京农科所用编织袋带着巨峰葡萄苗到南方去试种的,其中就有溶江的农民。他们拉开了葡萄南下的序幕。在种植中,他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防止鸟和虫子飞来吃葡萄,他们就用纸给葡萄蒙上,随后发现套袋还能规避病虫害,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套袋栽培成为时尚。首创葡萄避雨栽培,首先使用水泥棚架,首次在桂北试验成功葡萄二熟,首试“葡萄上山”——一项项“首创”,推动着溶江葡萄不断发展、壮大。
“我就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葡萄种植大户唐荣兵喜滋滋地说。种植了近20年葡萄的他,发现竹木结构的棚架不到两年就要换,费钱又费力。通过试验,他推出了全钢丝结构避雨棚,这样不但棚架更加稳固、使用寿命延长到20年,还为生产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2009年,他的这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老唐提供的避雨棚在全镇迅速推广开来,他自己也小赚了一笔。今年,他又拿着种葡萄赚的钱,投资近百万元,在百色市田阳县租100亩地发展葡萄产业。他想凭借自己掌握的成熟的技术,通过示范,带动老区群众走上种植葡萄致富路。
“全市三分之二的葡萄在兴安,兴安三分之二的葡萄在溶江。掌握种植核心技术、拥有核心销售队伍,处于长江以南葡萄种植核心区域的溶江无愧于‘南方吐鲁番\’的美名。”该镇镇长丁贵明自豪地说。
“发展葡萄产业,我们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提供好各种服务。”该镇党委书记罗颖说,溶江的党员干部以服务葡萄产业发展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种植能手带头示范推广科技,将葡萄标准化栽培、生态有机栽培、葡萄疏花疏穗疏果等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党员中的经济能人牵头成立经济合作社,确保葡萄销售渠道的畅通。每到葡萄成熟前,该镇就组织农业组相关人员,去全国各地考察市场,帮助葡萄种植大户开拓市场。他们还帮助农民注册商标,引导葡萄进超市,鼓励参与东盟博览会展销,开拓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近年来,溶江的葡萄市场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6元以上,农民增产又增收。
“溶江农民人均拥有葡萄种植面积一亩,人均拥有葡萄一吨半,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区第一当之无愧!”罗颖称葡萄为溶江农民的幸福果。今年葡萄种植面积近6万亩,葡萄总产量6万吨,成了华南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该镇干部表示,仅葡萄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5000元,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7000元大关。
“葡萄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溶江镇党委政府与农民一起探索:大力推广“葡萄上山”,挖掘种植空间;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商品农业、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向质量要效益;试验葡萄酒酿造、干制葡萄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尝尝我家的二熟葡萄,很甜的!”司门村委的邓启荣,今年种植的10亩葡萄,收入超过10万元,最后一批二熟葡萄舍不得卖,留在树上接待客人用。
是的,很甜。空气中似乎也氤氲着一股葡萄的甜味,沁人心脾。
新闻推荐
本报兴安讯(记者/骆展胜蒋予昕通讯员/周玉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月2日,随着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诵读声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回响,我区“我们的节日·清...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