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兴安讯 (记者/骆展胜 通讯员/唐玮)“最近10年来,我县包括乡、村及林农部门,为保护漓江源累计投入资金45.66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达到8.12亿元。”5月17日,兴安县领导向记者历数该县为科学保护漓江作出的贡献。据悉,正是因为重视投入与2000年起开始实施的禁伐、禁采、禁渔“三禁”并举,漓江源猫儿山才绿色连着绿色,群峰间永远碧水长流。
兴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护漓江源的生态环境作为第一重任,10年前即提出“生态立县”,明确实施“三禁”。首先是禁伐,即禁止毁林开荒、挖树根、剥树皮。针对一些农民把当初分到的水源林改种经济林,政府及时组建保护漓江水源林工作小组,派工作队深入村屯宣传保护漓江的重要性,让老百姓认识到破坏水源林的危害。同时,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工作队还向村民传授毛竹低改技术,引导群众兴办“农家乐”,发展现代“靠山吃山”的新模式。
其次禁采,即在保护区内不准采石、采沙、采土以及其他变相毁林行为。该县林业部门负责人说,每年从兴安县流入漓江的水量大约30亿立方米,占漓江年径流量的60%,如果上游河道滥挖,漓江水质不可能清澈见底。针对个别村民受利益驱使在河里采沙,当地政府立即成立联合执法组,对非法采沙船坚决取缔,采沙工具就地烧毁。
该县的禁渔由于宣传到位和重罚并行,如今,每个村民都知道在河里滥捕会造成鱼种减少,生态失衡。记者沿漓江源顺流而下,沿河看不到捕鱼者的身影。保护漓江源头已在当地蔚然成风。“没有了潺潺水流,游客谁还愿意来猫儿山?在保护的过程中,山林成了乡亲们的‘绿色银行\’,群众当然支持啦!”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兴安“生态立县”的广泛民意。
新闻推荐
本报兴安讯(记者/蒋秋)1月2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到结对共建联系点桂林市兴安县兴安镇桐木冲新村,对该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调研和点评,并看望慰问该村的困难党员、群众。陈际瓦认真听...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