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新韬通讯员邓倩云
帮助困难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上学问题;搭建平台,免费培训,送岗位,帮助务工人员找工作;服务到家,上门帮助办理居住证……在兴宁区,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关怀。一直以来,兴宁区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流动办),认真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由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提供就业、改善生活、帮扶救困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在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倾情关怀 推行均等化服务
兴宁区流动办以推行人口均等化服务为主线,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服务。
该城区每年都举办“就业援助周”“春风送岗”等公益招聘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政、司机、文秘、财会等就业岗位,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务工维权须知等服务,增强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
针对流动人口中妇女和儿童较多,该城区将其纳入特殊管理和服务范畴,加大关爱力度。如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站定期联系卫生院,为育龄妇女安排健康体检,向流动人口家庭宣传早期教育知识,普及科学育儿常识,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十里花卉长廊”生态游,参观人民公园海底世界等,营造平等友爱、诚信互助的良好氛围。
来自百色市田阳县的农民工子女黄红丽在4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夜市炒菜遭醉酒客人误伤致身体残疾,其母亲在丈夫遭遇变故后即离婚出走杳无音讯,小红丽一直由奶奶独自抚养。小红丽到了入学年龄,但由于身份资料不全而未能入学。鸡村的工作人员在开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过程中了解此事后,上门核实情况,为其开具居住证明,并将相关材料递交到城区教育局、民政局和司法局,最终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不仅顺利解决了小红丽的入学问题,而且还引导其父申请法律援助维权。
联动帮扶 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和拓展工作领域,兴宁区坚持管理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紧紧依托辖区共建单位、群众自治组织、流动人口成员部门等,共同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
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该城区网格员定期走访流动人口,帮助他们排查生活中用电、用火、防盗等安全隐患。城区司法局、民政局等成员单位为流动人口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维权服务以及困难救助等主题活动,大力改善流动人口的生育、生活和就业环境。
另外,兴宁区在建立“联动帮扶体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组织适合新居民参与的主题文化生活,通过举办“社区邻居节”、“我最拿手的年夜饭”家常菜大比拼、“企业爱心进社区”等活动,为新老居民提供交流平台,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原住居民有困难大家帮、有资源共同享、有问题大家解决、有活动大家办,感情融洽、情同一家的居住环境。
“没想到你们能上门为我们办理居住证,更没想到我们这些外来的农民工也能够像城里人一样按城镇居民生活标准得到事故赔偿……”近日,因交通事故通过兴宁区流动人口维权“绿色通道”获得法律援助的全州县农民工邓黎明,发出一连串的“没想到”,道出了来到“第二故乡”绿城南宁务工后的真实感受。
创新模式 流动党员做表率
“刚到南宁时,人地生疏,找工作处处碰壁。流动人口协管员入户登记信息时免费给我赠送了一本《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流动人口涉及的居住、交通、求职、子女入学等信息,很实用,方便我们较快适应城市生活。我们有什么困难,还可以找到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身为党员的进城打工者黄春艳如是说。
针对当前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不少是流动党员的现状,兴宁区有针对性地在流动人员密集的商场搭建各种流动党员“新家园”服务站,如创建流动党员“红色驿站”、党代表活动室、电动车行业党支部等,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帮一”结对子帮扶以及“一月一走访”等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维权援助、困难帮扶,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鼓励流动党员在“新家园”服务站中发挥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骨干。
该城区流动党员“新家园”,通过不定期开展活动,发动和鼓励流动党员在“美丽南宁”建设,卫生清理、小广告粉刷、爱岗敬业等方面做表率,发挥带头作用,激发了流动党员把对“第二故乡”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新闻推荐
国难当头,共产党挺身而出高举抗日大旗1944年9月,日本侵略者第二次入侵广西。其目的是打通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的大陆通道,以挽救其入侵南洋的孤军及其在太平洋战争的失利。...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