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市民走过八角塘的青砖小巷。
如今的芙蓉路街道规划整齐。
《桂林地名集刊》中,芙蓉路因为路边芙蓉花开、芳香袭人而得名。虽然此后地名有过变化,但最终还是恢复芙蓉路的名字至今。
这条路曾是紧挨桂林市中心和八角塘,至今依然是老桂林的聚集地。经过重新规划,如今虽已难寻原貌,但整洁的街道、庭院和高楼,让这里更加宜居。
15日,记者来到芙蓉路,进行了采访。
以前两侧是平房
15日下午,78岁的冼奶奶戴着厚厚的毛线帽,把自己紧紧包裹在厚棉衣里,坐在芙蓉路8号小区门口透透气。
芙蓉路8号小区围墙低矮。茂盛的老榕树,泛黄的砖墙,这里依然能看到些许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痕迹,但洁白的墙壁、平整的沥青路面和缓缓驶过的小轿车,又透露着现代社会的气息。
新旧两代岁月在这里交集。
冼奶奶说,30年前芙蓉路两侧都是平房,小区后面还有个池塘,里面都是淤泥,周边的路也坑坑洼洼的,一些人还把生活垃圾往里面倒。
水塘被填平,平房推倒,这里建起了桂林市机关大院的单位楼,冼奶奶搬了进来。
在冼奶奶的记忆里,虽然有楼房盖了起来,但走出小区,芙蓉路两边依旧以平房为主。只有市医药公司和其他的公司单位是楼房。因为年久失修,芙蓉路的路面有不少积水坑,市民出行非常不方便。1988年,桂林市人民政府拨款,重铺路面,芙蓉路开始焕发生机,有了极大的改善,许多餐饮铺子也开了起来。
因芙蓉花而取名
根据《桂林地名集刊》记录,芙蓉路南起凤北路,北至叠彩路,呈直线型。该路全长295米,车行道宽7米,是沥青路面。
芙蓉路北段属宋代揭帝塘塘面之地,民国时期陆续填上贯通。1933年,芙蓉路南段得名贡后街。1936年,因芙蓉路附近江西会馆的花园中多植芙蓉,争奇斗艳,令人留连忘返,故得名芙蓉路。
后来,芙蓉路又改名为永盛路,最后又复名芙蓉路,沿用至今。
钟爷爷在芙蓉路生活了45年。“现在早就找不到成片的芙蓉花咯。”他说,揭帝塘和芙蓉路附近的小池塘早已被填平,盖起了楼房,但沿着芙蓉路的一条小巷往里走,还能看到八角塘。
在钟爷爷的带领下,经过弯弯绕绕的居民楼和小巷,隔着围墙,记者看到了八角塘。
八角塘的名字最初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的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年修建的综合园林“八桂堂”。如今的芙蓉路老桂林们所说的“八角塘”既是位于叠彩山和独秀峰之间一口水塘的名字,也是一条小巷。
已经入冬,如今水塘里面满是干枯荷叶。钟爷爷说,虽然荷塘的面积小了许多,但夏天时里面依然是荷叶田田,蛙声阵阵。
八角塘小巷两侧还保留低矮的平房和青砖围成的院落。一些围墙的人家里还种着芙蓉花。
重新规划更宜居
芙蓉路的变迁不但可以从老街老巷中窥见一斑,老街坊的回忆里也依旧鲜明。
这里生活着居住了不少老桂林。他们大多70多岁,老人们回忆,1988年,芙蓉路的路面修整后,平整的沥青马路和不断建起的居民楼让这条路生机勃勃。
“这里曾经是桂林市出名的油茶街。”一位老人介绍,当时沿路的商铺很多都经营油茶生意,每到饭点,三两好友在四方小桌上落座。油茶果、葱花、米花、盐巴……四五碟油茶配菜在桌上摆开,抓几把花生瓜子、喝几碗油茶,整条路都因此热闹起来。
钟爷爷说,那时候街道虽然热闹,但喝油茶把桌子都摆在了人行道上,让芙蓉路变得杂乱、拥堵。
后来随着城市文明建设,芙蓉路两边的餐饮不能再把桌子摆出来,油茶铺也陆续搬走了。路面再次被修整,两边被规划成了整齐的人行横道和停车位,菜市被保留了。
记者刘净伶实习生段雨晴文/摄
新闻推荐
创新实施“四二工作法” 秀峰区丽君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被推荐参评全国示范站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通讯员贺明)去年4月以来,秀峰区丽君街道党工委挂牌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新实施“四个知道两个跟上”的...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