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楼已成为桂林城市地标(资料图片)
编者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桂林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中,进一步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加速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步伐。这当中,也创造了不少文旅融合的经典项目。今天开始,我们将开辟专栏,重点聚焦这些经典项目。
10月29日,漓江西岸,王城脚下,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里熙熙攘攘,游人如织。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中外游客,徜徉在青砖翘檐的桂北风格建筑群中,感受桂林历史文化的魅力。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曾说过;“沧桑变化两千年的桂林是一本厚厚的书,山水只是她的封面。可以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唯有文化永存。‘桂林山水甲天下’不足以概括桂林的全部特征,应该再加一句‘桂林文化誉神州’。”他的讲话进一步透露出市委、市政府对于桂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视。
桂林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桂林的两顶桂冠。旅游和文化,也成为桂林两张“国字号”名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桂林市目前正在做的大文章之一。
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近7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倾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生态有机融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经典文化地标纷纷重现为历史文化名城添魅力
千年桂林城,繁华东西巷。
坐落在桂林市中心靖江王府正阳门前的东西巷,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与时代变迁,古巷内遗存下来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逐渐损毁在时光的蹉跎中。
2016年4月27日,桂林的百姓不会忘记这一天。历时2年多保护修缮的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重获新生。保护恢复后的龙氏故居、岑氏公保弟旧址、马启邦旧居、谢氏故居以及熊同和药铺旧址等古建筑和“老字号”,仿佛将时光倒流,让人们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正阳东巷承载着桂林市民难以割舍的历史记忆,耗资近6亿元对其进行修缮改造,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的文化惠民工程。
逍遥楼自古以来就是桂林的文化地标,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名楼齐名。它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重建,直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该楼仍确切存在。即便在坍塌后仅存废墟的年代,仍不断有人前来寻访凭吊,皆因楷体书圣颜真卿题写楼名而名扬天下。同样是在2016年4月27日晚,在全市人民的期待中,赵乐秦宣布逍遥楼正式开楼。作为漓江边上一道璀璨的风景,逍遥楼穿越千年再次成为桂林市的地标性建筑。
如今,正阳东巷和逍遥楼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了游客到桂林旅游的必到景点之一。重建后的逍遥楼,建筑面积630平方米,总高度23.6米,为二层三檐式仿唐建筑,总建三层。正阳东巷也成为可以与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相媲美的特色街区。
曾经在东巷生活过的居民徐纯媛说,东巷改造后,不仅道路变宽,房子变漂亮了,周边群众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以前我是不敢带朋友来家里玩的,但今天的东巷,让人自豪。”
也有市民说,重建逍遥楼,对于唤醒人们对逍遥楼的历史记忆,提升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提振桂林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意义非凡。
而这一切都始于2014年3月桂林市委召开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从那时至今,桂林市委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要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方面做好搜集整理归纳、研究提炼包装和挖掘等一系列工作。在桂林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靖江王府、正阳东西巷、逍遥楼组团建成的近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点亮城市新地标,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也进一步让山水桂林独具底蕴的文化气质得以展露。
新闻推荐
在考核中,执法交警正在用警棍控制“嫌疑人”。□本报记者陈静通讯员覃克文/摄“别动!”民警在多次口头警告无效后,果断...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